技术复制文化使传统文化失去光晕.doc

技术复制文化使传统文化失去光晕.doc

ID:50963225

大小:24.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6

技术复制文化使传统文化失去光晕.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技术复制文化使传统文化失去光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技术复制文化使传统文化失去“光晕”这是德国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事实上的重要成员本杰明(WdIerBenjamin1892一1940).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提出的—个颇具影响的命题。本杰明把全面的机械复制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的特征,认为自上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文化也相应成了“技术复制文化”。而“技术复制文化”的首要象征是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光晕”。“光晕”的丧失则意味着改变了以往使艺术远离人民群众,成为少数人天地的局面。“光晕”(aura)又译作“韵味”、“光环”和“灵气”。他把“

2、光晕”的概念同距离感、祟拜价值、本真性、自律等概念联系在—起。他解释“光晕”说,我们把“光晕”定义为—种“一定距离之外的独一无二的现象”,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只不过表现出了在时空知觉力的范围之中的艺术品崇拜的公式化”。他所说的“光晕”是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类的东西。这种“光晕“被本杰明当作是传统艺术的特点。他强调,“光晕”是非复制的时代,即19世纪以前的时代的艺术品的基本审美标志,它来源于艺术品的非复制性。传统文化艺术的“光晕”之所以丧失,是因为机械复制导致了传统的崩溃。复制技术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艺术

3、精品。于是,艺术品不再是收藏家手中的独一无二的占有物了,同时它作为某种偶像的崇拜价值也随之衰弱。它还使得复制品在观众或听众自己的特殊环境里欣赏。他认为,一旦技术复制耳品与蔡品的区分不再有效(比如在同—幅复制摄影作品洗印出来的—叠相片面前,你无法说出哪张是原本哪张是复本),本真性的判别标准也就不再适用,“艺术的全部功能便颠倒过来了.它不再建立在礼仪的基础上,而开始建立在另一种实践——政治的基础上了”。本杰明在这里不仅把传统的行“光晕”的艺术与当代的机械复制艺术尖锐地对立起来,而且提出了这种对立主要在于“独一无二性”和“复制性”的对立。他指出.传统

4、的古典艺术反对复制与仿造(赝品).强调“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即它的独一无二性。惟有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艺术品的历史。与此相反,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不具有这种独一无二性,人们能用技术手段对之进行批量复制。他进而认为,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带来的结果.不仅仅在于使其“丧失了光晕”,而且更在于导致了传统艺术的大崩溃。本杰明把人类艺术活动中从有“光晕”的艺术向机械复制艺术的转变,归结于时代的变化,这体现了其唯物主义的立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