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字”称谓有规范.docx

“名”和“字”称谓有规范.docx

ID:50942306

大小:30.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6

“名”和“字”称谓有规范.docx_第1页
“名”和“字”称谓有规范.docx_第2页
“名”和“字”称谓有规范.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名”和“字”称谓有规范.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名”和“字”称谓有规范电视连续剧《毛泽东》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描绘了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很有看头。但剧中对人物“名”和“字”的称呼却颇为混乱随意,看了不是个味儿;且这些称呼都是从剧中人物口中说出来的,使剧中人物文化内涵立减。错是编导的错,却让剧中人物无端担责。今天的中国人“名”、“字”连说曰“名字”,二者似乎是一回事。但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名”是名,“字”是字,二者不是一回事,一点也不能马唬。古代中国人出世时,由父亲为其取名。屈原在《离骚》中开篇就自我介绍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说的就是他的父亲(皇)给他命名取字的事情。不过后来取字更加

2、规范了。孩子出身时由父起名,男子20岁时、女子许嫁时取字。名和字既有区别,其用途也不一样。《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人幼时取名,到了弱冠之年(20岁)取字,又称“表字”,以利社会交往。古人使用名、字的规范是:称自己时称名以表示谦逊,称他人时称字以表示尊重。因此在社会交往中自称称名,他称称字,这是万万马唬不得的,否则别人会说你不知礼。这可是读书人的最大羞耻。有了上述认知,我们可以回到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名”、“字”问题上的混乱这一话题上来了。大家知道,毛泽东,字润之;蒋介石虽以“介石”闻名,但“介石”为其字,“中正”方为其名。毛、蒋都自幼熟读经史

3、,都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绝不会在与人交往时径直自称其字:“润之怎样怎样”、“介石如何如何”,必为“泽东怎样怎样”、“中正如何如何”;同样,别人称呼他们时大约也不会不顾礼节直呼其名,而会恭恭敬敬地称字:“润之兄”、“介石兄”以示尊重。至于称其职衔,那是政治话语,与传统文化无涉。然而在电视连续剧《毛泽东》里,我不止一次听到毛、蒋二人时而自称“泽东”、“中正”,时而自称“润之”、“介石”,他人称毛、蒋二人亦如此。不独毛、蒋二人,其他人物亦有此状况。比如台儿庄大战时,李宗仁指挥不动蒋的嫡系顾祝同,非常气恼。把状告到了蒋那里。蒋打电话训斥顾祝同。顾祝同字墨三,接电话后恭恭敬敬自报家

4、门:“报告委员长,我是墨三。”按照名、字的指称规则,这又错了。他应该报告说:“报告委员长,我是顾祝同。”其实也不独这一部戏有如此错误。其他不少文艺作品涉及到这一问题时也每每出错。从根上说,也怪不得今天的人们会如此露怯。这是今天的人们与传统文化疏离的恶果。自从“五四”运动高呼“打倒孔家店”以后,传统文化渐成末流,似乎很不招人待见,“字”也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谁还有“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字”已然消失,当然也就谈不上用“字”规则了。但文艺作品中,传统文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于是各种各样的“怯”也就不能不顽固地“露”出来。如此看来,当年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确是矫枉过

5、正了。至少“字”就不仅有文化价值,而且也有实用价值。现在同名同姓者众多,往往造成误会,甚至因同名同姓发生冤假错案也时有耳闻。试想我们如果除了“名”,还有“表字”,那么同名同姓同字发生的概率是不是会成倍下降?如果我们给予“字”合法地位,在户口簿、身份证上载明“字”,将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带来怎样的方便!或者说中国有十几亿人,简简单单一个“表字”将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然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该花的社会成本还是应该花。再者说了,现在不是流行GDP崇拜吗?有成本就有GDP,没准恢复一个“表字”会为GDP贡献几个点子呢。这种GDP总比“塌桥拆桥建桥”的GDP强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