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

ID:50940878

大小:20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3-16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_第1页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_第2页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_第3页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_第4页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实习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6日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对象:实习内容与目的:1、了解庐山自然地理特征,认识一些基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河流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通过观察不同地点、不同海拔的土壤剖面,对比其颜色、成分等变化,探讨土壤垂直分布规律。3、观察庐山上主要植被类型,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标本制作方法,及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4、了解庐山上一些气象知识,观测不同地区的气温、气压、温度的变化及识别云的类型。指导老师:实习路线:7月1日:庐山气象站——月照松林7月2日: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锦

2、绣谷——仙人洞——天池寺——龙首崖7月3日:汉口峡口——大校场水库——大月山顶——五老峰——一线天路——植物园7月4日:香支山一路——庐山博物馆——芦林湖——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7月5日:大校场U谷——植物园——含鄱口7月6日:王家坡——女儿城——好汉坡实习工具:GPS、罗盘、铁锨、卷尺、锤子、测绳、气压仪、干湿球温度计、三杯风速仪、剪刀、笔记本一、庐山概况庐山地处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地理坐标位于115°52′E~116°08′E,29°26′N~29°41′N之间,属于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它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周围断层较

3、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故形成较多的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它的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良好的气候和

4、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二、地质地貌庐山是由东北——西南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变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就庐山上是否存在过第四纪冰川还处于争论之中。1、重力地貌:指地表风化松动的岩块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块体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地貌现象。具体来说,以泥石流地貌和坡积地貌为主。⑴、坡积地貌:就是由坡积物堆积而成的地貌,主要有滑坡和蠕动。①、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影响滑坡的因素很多,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地下水、地震和人为因素都是影响滑坡的因素。从岩性上看,滑坡

5、现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中,基岩滑坡相对较少。②、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其原因有:重力作用,斜坡上碎石片热胀冷缩,使土层缓慢移动。岩屑或土层蠕动的地面标志是:树根部向坡下弯曲,而树杆和树冠向坡上倾斜,也就是“刀型树”。在去往黄龙寺的路上就有出现这样的树。⑵、泥石流地貌: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由此形成的地貌成为泥石流地貌。目前就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这一问题,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冰川派和以施雅风先生为代表的反冰川派为此而争论不休。冰川派

6、认为,目前庐山的侵蚀地貌形态,是经过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塑造,又经过冰后期风化、流水作用的改造,还受到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的影响,甚至控制,是古、今地貌内外力矛盾斗争统一的产物。庐山地区的堆积地貌与组成它们的堆积物,同样也是既经过第四纪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形成,后来又经过间冰期及冰后期的湿热风化、流水作用的改造而形成。李四光根据冰川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一次划分了三个冰期,从老到新依次:鄱阳湖—大姑冰期—庐山冰期。 主要依据有:①冰斗,如大月山西北坡的大拗冰斗②U形谷,如王家坡谷地与大校场谷地,其中在谷地中发现了冰碛物,大块砾石上具有冰川的擦痕。③冰窖:如窑洼、东谷

7、、西谷等,作为冰川发源处储存冰雪的凹地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施雅风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提出了与李四光冰川学截然不同的新观点:①中国东部只有太白山、长白山以及台湾中央山脉等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存在古冰川遗迹,其他都缺乏有效的证据;②中国东部冰期气候以干冷为特色,不利于古雪线的大幅度下降和冰川的发育。③东部山区被当作冰碛物的巨石泥砾、漂砾、条痕石等,多数为泥石流或冻融泥流所产生;④中国东部所谓的“古冰川遗迹”,可以用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下的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