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893651
大小:33.0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5
《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6)伤寒方剂中的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困惑的,到目前为止对于伤寒的方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伤寒的方是否按君臣佐使来配伍?伤寒杂病中剂量到底是多少? 第一个问题,君臣佐使的问题。在伤寒中有的方可以认为有君药,但是大多数的方我很难找到哪个是君药。如伤寒第一方桂枝汤中君药是桂枝还是芍药呢?真的很难说君药是谁。有很多人都认为桂枝是君药,大学的方剂学教材也是这样写的。然而桂枝汤中芍药的作用就不大吗?量也是跟桂枝相同,都是三两。读很多次的伤寒总是觉得用君臣佐使来解释伤寒的方有点牵强。仲景在处方时应该没有考虑那么多
2、吧?现在的医生谁又会去想君臣佐使呢?本人更同意伤寒的方不分君臣佐使的观点。从仲景加减用药的心法可以看出,在很多时候仲景是根据病机在用药,但有时候仲景也根据症状来对症治疗。其中中医特色之辨证治疗大家都认为从仲景开始,但是读《金匮要略》时仲景每一篇的题目都是:······病脉证并治第······。而辩证理论体系从六经到八纲,卫气营血,到三焦,到经络,到脏腑等等一个又一个的辨证体系,已经跟仲景指出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不一样了。特别觉得脏腑辨证更是有不自信的意思。可能是西学的影响,非搞什么中医科学化,非想把自己向西医那边靠。其实我认为没有那个必要。人体是一
3、个整体,你说阴虚了之后哪个脏不虚?阳虚之后那个脏不阳虚?肝阴虚和肾阴虚又有什么明显的其别。然而脏腑辨证使中医的疗效大打折扣。中医也没有什么辨证论治了,看唐代的很多医书发现中医跟西医一样,都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就完了。唯一不同的就是西医更重视病,中医更重视症状而已。这也是读《神农本草经》发现为什么它所记载的只是症状而不是证,而有很多症状根本就不能用同一个证来解释。中医把一大堆症状简单的加起来就叫什么肝阴虚,什么肾阴虚的。可是结果呢用的还不都是滋阴的六味。有那个必要分吗?或者,不同的病辨为同一个证,用的药就是一定一样吗?很显然很多时候是不可能这样机
4、械的用药的。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那有何必多添辩证这种麻烦呢!辨方证就可以了。所以本人更倾向仲景没有辩证论治,至少没有今天人们说的这种辩证论治,也没有什么机械的君臣佐使。只是依据病情把某个药物的量加大或是减少或者直接不用。 第二个问题,剂量的问题。仲景用药的剂量是多大,也是很多人争论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关系到药典的定制剂量。同时这个问题对于很多有名的医家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管怎么样本人还是觉得伤寒用药的量很大。抵当汤中每种虫的数量,今几人敢用。用其物之人尚少,何况三十条之多。就算缓剂抵当丸也是5条啊!现在人们也就是用一两条吧!若桂枝汤把一两
5、当之一钱,也就是3g用,大枣十二枚的话煮出来就是“可乐”了,甘味还有什么解肌发汗作用啊!总之,仲景在用方时药味都很少,两都很大。这也可能是现在中医的疗效大打折扣的原因之一吧!轻微之疾我们可以把一两当一钱也就是3g用,病人吃了也会有效。但是要吃很久,达到治疗所需的量才能把病人治好。仲景开方一般就是一两付,并且很多时候还强调中病即止,也可想经方的霸气了。在今天的时代可以这样把一钱当3g用,但是危重病人非大剂量的药则无效。这也给中医看危重病人设置了很多障碍,比如说我想用大剂量的附子救一个要死地病人,如果病人没有救过来,病人家属反而把我告了,说我用大剂量附子将
6、其毒死,并且药典上的量就那么少,我是违反药典使用,我一定会被告倒的。我想这也是现在中医不治危重病人的原因。即使有良知的医生也会先保存自己,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希望药典里的量改改,否则中医慢慢的会因为疗效差而没有市场的。 还要强调的是经方中的剂量的数字,药物的味数有没有什么能量或者特殊意义?如大枣为什么很多时候是十二枚?是为了让大枣通行十二经吗?也许是这样吧!但难道我用十三枚就有很大差别吗?不会吧!个人更希望像日本汉方学派一样单纯的解释伤寒,这样也好学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