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班语文期中试卷.doc

九班语文期中试卷.doc

ID:50874948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5

九班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1页
九班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2页
九班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九班语文期中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2014学年旭东学校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班级:姓名:分数:印制:70份基础知识(23分)1.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惬意(qiè)诤(zhèng)友窗明几(jī)净潸然(shān)B.切磋(cuō)亢奋(kàng)讳莫如深(kuì)粗犷(guǎng)C.痕迹(hén)憩息(qì)风驰电掣(zhì)寂寥(liáo)D.辨伪去妄(wàn)根深蒂固(dì)诓骗(kuāng)生性恶劣(lüè)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2分)一气呵成开卷有益不醒人事格物至知锲而不舍改、改3.下列诗句涉及的历史名城,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八

2、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A.杭州岳阳成都上海B.岳阳杭州成都武汉C.柳州岳阳武汉重庆D.岳阳苏州西安武汉4.“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他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2分)A、时雨点红桃千树a、山静无人水自流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C、无意东风花半露c、夜市千灯照碧云D、晴空一镜悬明月d、有闲春色燕双飞5.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A、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拟

3、人)B、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对偶)C、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D、小鸟忽然出来了,猫倒像吓了一跳,往后躲了躲。(比喻)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2分)A、秦王不说/不亦说乎B、将军身被坚执锐/同舍生皆被绮绣C、欲信大义于天下/言而有信D、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轻而易举7.古诗文默写(9分)①、《出师表》中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②、,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③、,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促淹《渔家傲秋思》)④、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⑤、《武陵春》中被词家称

4、赞为写愁“创意出奇”的句子是:,。⑥、《沁园春雪》中写景与议论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是:,。8.请用《水浒传》中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2分)(1)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2)史大郎夜走华阴县,拳打镇关西。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6题(一)(8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吴广

5、素爱人:  ②、尉果笞广: ③、广故数言欲亡: ④、陈胜佐之:10.“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的哪一项意思相同?(2分)(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翻译“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分)译文:(二)(11分)[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6、,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______________(1分)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3分)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2分)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列举三个(句,对)(3分)(三)学贵质疑(14分)    黄菊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8、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一个人,无论他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