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碳化工艺.doc

纯碱碳化工艺.doc

ID:50868705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5

纯碱碳化工艺.doc_第1页
纯碱碳化工艺.doc_第2页
纯碱碳化工艺.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纯碱碳化工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纯碱碳化工段工艺一、工艺目的:使氨盐水碳酸化,产生粗大均匀、形状规则的碳酸氢钠结晶沉淀。二、工艺流程:分三步第一步清洗:由吸氨工段来的氨盐水进入塔组中的清洗塔顶部,在塔内与清洗塔底圈来自压缩工段含CO240%左右的清洗气逆流接触。清洗气作用有两个:一是将塔内的积碱和NaHCO3疤垢溶解,二是预碳酸化。氨盐水中的CO2含量因而逐渐增加,从底圈出来的溶液称为预碳酸化液(又叫清洗液或中和水),温度在45ºC左右,CO2含量在55~60ti之间。用中和水制碱可以提高制碱塔的生产能力5~10%,还可以使成品产量增加2~2.5%。第二步制碱:由中和水泵送来的中和水,分别进入塔组中的制碱塔顶部。

2、来自压缩工段含CO240%左右的中段气和含CO280%左右的下段气分别进入碳化塔的中部和下部。中和水在碳化塔中自上而下流动过程中,与上升的气体逆流接触,逐渐吸收气体中的CO2,达到过饱和后析出NaHCO3结晶,同时,温度逐渐升高到60~68℃,在塔下部设有列管式冷却水箱,用冷却海水移走反应热。塔内液体下流过程中继续吸收CO2,同时生成较大结晶。当塔内悬浮液到达塔底时,被冷却到30℃左右。第三步尾气洗涤:为了回收碳化塔顶出来的碳化尾气中的NH3和CO2,来自碳化塔的碳化尾气,进入尾气净氨塔碳化尾气洗涤段底部,来自盐水工段的精盐水,进入尾气净氨塔碳化尾气洗涤段顶部,在塔内向下流动,与由

3、塔底上升的碳化尾气逆流接触,吸收碳化尾气中的NH3和CO2。尾气净氨塔底部出来的淡氨盐水送往吸氨工序。三、影响产率、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因素:1.碳化度:碳化度的理论值可以达到200%,但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实际生产中的碳化度一般只能达到180%~190%。2.碳化塔的编组:清洗时间长,换塔次数少,可以减少投入劳动力及因换塔带来的产量及原料损失;制碱时间长,塔的利用率就高,但3易发生堵塞。每组中有一塔作为清洗塔,并将预碳化液分配给几个制碱塔碳化制碱。塔的编组有多种形式,最多的有八塔组合。塔组合数的多少和方法原则:清洗塔能清垢干净,换塔次数少,碳化制碱时间长。当塔的数量一定时,塔的制

4、碱时间和清洗时间比例就不变。3.反应温度:在开始时(即由塔的顶部往下)液相反应温度逐步升高,中部(约塔高的2/3处)温度达到最高,再往下温度开始降低,但降温速度不易太快,以保持过饱和度的稳定,在塔的下部至接连底部的一段塔高内,降温速度可以稍快一些。因为此时反应速度已经很慢,其过饱度不大,降低温度可以提高产率。从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角度出发,塔内的温度分布应为上中下依次为低高低为宜。4.CO2分压:为了适应生产过程和反应历程的需要,碳化进气为两段进气,即从塔底送入CO2浓度为80%的下段气,从塔的冷却段中部送入浓度40%左右CO2的中段气。这种进气排布更符合于逆流原理,可以强化和提高

5、吸收CO2的能力,提高碳化度和钠的转化率。实践证明,下段不宜采用90%以上的纯炉气,应适当配以40%左右CO2的窑气,使下段进气中CO2的浓度在80%较为合适。因为进气中CO2浓度降低,使进气量增大,塔板效率增加,碳化周期增长,转化率高而稳定。但下段进气量过大会使反应区下移,冷却水管结疤增多,反而缩短了碳化周期。因此维持进气中CO2浓度在80%左右可以提高转化率,保证产量稳定。5.过饱和度:6.塔高:7.碳化塔液面高度:碳化塔液面高度应控制在距塔顶0.8~1.5m处。液面过高,尾气带液严重并导致出气管堵塞;液面过低,则尾气带出的NH3和CO2量增大,降低了塔的生产能力。8.出碱温度

6、:出碱温度低,NaHCO3析出量较多,转化率高,产量增加;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冷却水量大大增加,引起堵塔,缩短制碱周期。出碱温度主要由调节冷却水量来控制,调节时增减不宜过快过猛,特别是当冷却过快时会造成结晶细多而堵塔。四、控制条件:1.中段气(窑气)CO2:≥37%2.中段气温度:35~45℃3.下段气CO2:≥80%4.下段气温度:28~35℃35.碳化氨盐水温度36~40℃6.碳化氨盐水55~65tt7.制碱塔出气温度:48~54℃8.制碱塔中部温度:60~65℃9.制碱塔出碱温度:27~35℃10.碳化尾气CO2:3~8%11.清洗气总管压力:0.37MPaG12.中段气总管压力

7、:0.32MPaG13.下段气总管压力:0.37MPaG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