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少先队德育论文:从活动体验入手,促进少先队活动的德育效果.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少先队德育论文:从活动体验入手,促进少先队活动的德育效果对于培养少年儿童,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少年先锋队,作为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带领少先队员学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可见,如果说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朵奇葩,少先队这一阵地便是孕育它的其中一块沃土。尤其在小学阶段,少先队员正处在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正是对他们进行德育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在新的教育时期,在“德育为首”“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少先队活动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如何正确分析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与误区,找准通过
2、少先队活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效果的措施与对策,是对每一位少先队辅导员的最大考验与首要任务。 一、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一直难以提高,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几种弊端: 1.德育指导思想上重智轻德,“德育首位”尚未到位。“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事有德育,无事无德育”的现象非常盛行。 2.德育目标和内容上过度理想化,缺乏时代性、科学性和层次性。德育目标及内容往往以过度理想的人格标准作为目标,“假、大、空”抽象口号式的德育内容过多,把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缺乏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水平的考量。 3.德育方法单一化,说教仍
3、占主导地位。传统德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消极接受道德说教的“录音机”、没有自主和独立思想的教育对象,缺少最关键的体验环节。 4.德育评价简单化,往往是以“智”代“德”。许多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归在考评德育知识和千人一律的操行鉴定上,缺乏较为客观的品德评价机制。 由于这些德育弊端的存在,还有家庭教育的偏颇,以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少年儿童产生了认知与行为不能统一的矛盾,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得而知。如公交车上让座;同学间的摩擦要以理服人等。 二、少先队德育活动须以体验教育为主 要克服小学德育建设的弊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笔者认为必须加强活动体验的教育
4、。只有通过活动实践的体验、行为刺激,才能让德育内容在学生心中内化,通过内因的作用,成为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强化德育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引导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是少先队服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少先队体验教育的内涵。 教育专家班华说:“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与感受。”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组成的完整意义的人,情感体验也是人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教育的过程应是由逻辑—认识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紧
5、密结合的过程。 少先队体验教育是指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参加生动有趣的少先队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思考,从而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社会的基本规则、基本伦理的认同、适应和遵守,逐步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少先队体验活动的特征。 (1)少先队体验教育是少年儿童主体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主体性是体验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通过主体意识和改变主体的心理来进行体验活动的。 (2)少先队体验教育是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实践活
6、动。实践性是体验教育的又一特征。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品德、正确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少先队体验教育把实践作为体验的前提与载体,强调这种实践必须是少年儿童全身心参与的主体实践,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少年儿童不仅用眼看、用耳听,而且动手做,达到情动、心动、入脑、入心的境界。 (3)少年儿童体验教育还是主体参与的动态的自我教育过程。它追求的是目标与过程、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性以及活动过程中少年儿童的内心感悟是体验的又一特征。正如教育学家所说:“教育不仅是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体验到了什么,追求怎样的体验,以及如何感受自己的体验。”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体验教育强调这一理念,有
7、助于克服少先队教育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弊端,从而增强少先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少先队体验教育的主要途径 通过开展符合队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队员扮演好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个角色,寻找一个“岗位”,引导少先队员在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中体验,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把少先队教育内容内化为少年儿童的自身品质的过程。 1.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1)家长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