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doc

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doc

ID:50810519

大小:38.4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doc_第1页
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doc_第2页
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起牛肝片形吸虫病的诊治体会牛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或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中所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多流行于夏、秋季,常呈地方流行性,对幼畜危害严重。本病可引起牛急性、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和营养障碍,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特别是1.5岁以下的幼龄牛,死亡率较高,成年牛不易死亡,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症状急性感染多发于夏末和秋季,系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病势猛,可引起患牛突然死亡,但此类型较少见。临床上多呈慢性经过,患牛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粘膜苍白,贫血,食欲减少,反刍不正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便秘与

2、下痢交替发生,到后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触诊水肿部呈波动状或捏面团样感觉,无热痛。患畜即使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也日渐消瘦,母牛发生流产,如不治疗常引起死亡。二、发病原因及病理变化本病是由肝片吸虫或大片形吸虫寄生在牛肝脏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混合,最后随粪便一起排出牛体外,入水后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人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最后成尾蚴。尾蚴在水中游动一个短时期后,即附着于草上或就在水面上脱去尾部形成囊蚴。牛采食了带有囊蚴的草或饮水后,囊蚴的被膜在消化道中被溶解,此后幼虫沿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肝脏胆管内寄生。然后刺激胆管、肝细胞

3、或微血管,引起急性肝炎和肝出血、肝肿大,肝硬变,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并纤维化或钙化,同时虫体分泌一种有毒物质引起肝炎,毒素进入血中引起红细胞溶解,发生全身中毒、贫血、浮肿、消瘦等症状。三、发病案例2010年6月5日,我县雉街乡拉夫村养牛户韩某养牛20头,已死亡3头,其中当日死亡1头,死亡牛主要是食欲差,逐渐消瘦,被毛粗乱,先便秘后下痢并带血。用过青霉素、磺胺、痢霸等药无疗效。现有4头牛有类似症状。通过驱虫,半个月后病牛逐渐好转。1、症状:患牛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粘膜苍白,贫血,食欲减少,反刍不正常,出现周期性瘤胃胀气或前胃弛缓,便秘与下痢交替发生,下颌、胸下出现水肿。触诊水肿部呈

4、波动状感,无热痛。2、剖检:肝脏出血、肿大,被膜上有纤维素性沉着物,切开胆管,管壁增厚并纤维化可钙化。胆管内有形似木耳状成虫钻出,伸展开后形似柳叶状呈红棕色,约长20-75毫米,宽10-13毫米。3、采取新鲜粪便,用沉淀法检查,检出粪便中有椭圆形,金黄色虫卵。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结果及虫卵检查诊断为肝片吸虫病。5、治疗:主要是驱出体内寄生的肝片形吸虫,选用以下药品:(1)丙硫苯唑又名抗蠕敏,内服10mg/Kg体重,对成虫的驱虫率可达99%。(2)硝氯酚(国产耳9051)内服童虫8mg/Kg体重,成虫6mg/Kg体重。(3)克洛杀0.1mg/Kg体重作皮下注射,效果极佳。通过

5、驱虫,半个月后病牛采食增加,反刍正常,下痢停止,粪便趋于正常,被毛开始光亮。再重复用药一次,病牛完全康复。四、体会在养殖业中,各种疫病对养殖业的威胁都相当严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搞好传染病预防的同时,寄生虫病也不可忽视。因此,要预防好牲畜肝片形吸虫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一是要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驱虫,杀死幼虫及成虫;二是搞好圈舍环境卫生,牲畜排出的粪便不能乱丢乱放,要集中堆积作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三是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及饮水;四是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可用1:5000的硫酸铜溶液喷洒草场;五是患畜内脏不能乱丢,应作深埋或焚烧等销毁处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