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776317
大小:4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4
《正确认识草甘磷.doc.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其他名称:镇草宁、农达、Roundup、MON-0573、膦甘酸、草干酸 1971年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 学名:N-(膦酰基甲基)甘氨酸,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 理化性质:纯品为非挥发性白色固体,比重为0.5,大约在230℃左右熔化,并伴随分解。25℃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其异丙胺盐完全溶解于水。不可燃、不爆炸,常温贮存稳定。对中炭钢、镀锌铁皮(马口铁)有腐蚀作用。 致病机理:主要通过抑制植物体内丙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干扰而
2、导致植物死亡。草甘膦入土后很快与铁、铝离子结合而失去活性,对土壤中的种子和微生物无不良影响。对人、畜低毒,对鱼类、鸟类和天敌安全。 毒性:草甘膦属低毒除草剂,原粉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300mg/kg,兔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无过敏和刺激作用。草甘膦在动物体内不蓄积,在试验条件下对动物未见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鱼和水生生物毒性较低,对蜜蜂和鸟类无毒害,对天敌及有益生物较安全。 应用范围:为非选择性的内吸性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广谱和灭生性。通过杂草茎
3、叶吸收并传导全株,使杂草枯死,在土壤中迅速分解,只能作茎叶处理,对1年生和多年生杂草均有效,如白茅、香附子等。适用于果园、茶园、桑园、林木、农田等作物以用休耕地、田边、道路、铁路等防除1年生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作用特点:草甘膦是通过茎叶吸收后传导到植物各部位的,可防除单子叶和双子叶、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等40多科的植物。 用途及使用方法:草甘膦可用于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甘蔗园、菜园、棉田、田埂、公路、铁路、排灌沟渠、机场、油库及空地除草,可防除几乎所有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
4、 ①果园及胶园 对一年生杂草,如稗、狗尾草、看麦娘、牛筋草、卷耳、马唐、藜、繁缕、猪殃殃等,亩用有效成分40~70克;对车前草、小飞蓬、鸭跖草、双穗雀稗等,亩用有效成分75~100克;对白茅、硬骨草、芦苇、香附子、水蓼、狗牙根、蛇莓、刺儿菜、野葱、紫菀等,需120~200克。一般在杂草生长旺期,每亩对水20~30kg,对杂草茎叶进行均匀定向喷雾,避免使果树等叶子受药。 ②农田 对稻麦/水稻和油菜轮作的地块,在收割后倒茬期间,可参照上述草情和剂量用草甘膦进行处理,一般在喷雾后第2天,即可不经翻耕土壤而直接进行播种或移栽。作
5、物和蔬菜免耕田播种前除草(800-1200g/亩)玉米、高梁、甘蔗等高秆作物(苗高40-60cm)行间定向喷雾(600-800g/亩) ③林业 草甘膦适用休闲地、荒山荒地造林前除草灭灌、维护森林防火线、种子园除草及飞机播种前灭草。适用的树种为:水曲柳、黄菠萝、椴树、云杉、冷杉、红松、樟子松,还可用于杨树幼林抚育。防治大叶章、苔草、白芒、车前、毛茛、艾蒿、茅草、芦苇、香薷等杂草时,用量为(有效成分,下同)。防治丛桦、接骨木、榛材、野薇为。也可根据需要,用喷枪进行穴施或用涂抹棒对高大杂草和灌木进行涂抹,用树木注射器向非目的树种体
6、内注射草甘膦,都可取得理想效果。 ④休闲地、田边、路边除草于杂草4-6叶期,每亩用10%AS0.5-1kg,加柴油100ml,对水20-30kg,对杂草喷雾。 注意事项: a、草甘膦是灭生性除草剂,喷药时要用低压喷雾器或喷头带防护罩,避免药液飘移到作物茎叶上,以免产生药害; b、草甘膦是茎叶除草剂,遇土壤易产生“钝化”,失去活性,配制时不能用浑浊水和井水,路边杂草叶面灰尘较多,用药量适当加大; c、喷药后6-8h内降雨会降低药效,必须重喷; d、草甘膦不宜与取代脲类、三氮苯类、百草枯等其他除
7、草剂混用,以免降低活性; e、施用草甘膦3天内勿割草、放牧和翻地; f、对金属有腐蚀性,贮存与使用时尽量用塑料容器。低温贮存时会有结晶析出,使用前充分摇动容器,待结晶溶解后再用; g、大面积灭草时,药后杂草与灌木成片干枯,应注意火灾发生; h、施药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用过的器械应立即清洗干净; i、为了保护环境,请不要污染水源 除草剂加有机硅是非常容易出药害的。 草甘膦和草甘膦异丙胺盐是:1的关系,草甘膦异丙胺盐是不正规的一个登记形式,以后国家规定只能以草甘膦名称来登记,草甘膦的国
8、家规定登记最高含量为,而草甘膦异丙胺盐则为,草甘膦异丙胺盐是草甘膦一种盐的化合物,比如2-甲四氯和2-甲四氯钠盐这种关系,除草效果上要跟使用有效量有关,如果有效量基本相同的话,药效也相差不是很大。 草甘磷的分子量是169,草甘膦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