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751979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8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汉经济的发展》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的说课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两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本课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反映这一初步发展时期的特征。本课之前,学过两汉的主要统治政策,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课之后,将要学习两汉的民族关系、对外交流、文化情况,而这些都深深受到经济的影响。所以学好本课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内容,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
2、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
3、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
4、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
5、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新课标,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
6、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比如在讲到犁壁、二牛抬杠等问题时。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的学法指导主要是:A、联想记忆法:让学生联想农耕过程主要是耕地、播种、灌溉,从而全面掌握农业的成就B、总结我国两汉时期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归纳方法,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启发了学生怎样继承和创新。C、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时代
7、特征。D、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的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从考古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完美能力和思维能力。7、练习内容安排: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练一练:目的:巩固基础知识活动与探究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第11页动脑筋: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