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

ID:50610793

大小:228.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7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_第1页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_第2页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_第3页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_第4页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Apr.2006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23NO.23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杨月蓉(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摘要]俚俗语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既是地方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本文主要以重庆方言俚俗语为例,从方言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三方面论述了俚俗语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重庆;

2、方言;俚俗语;文化[中图分类号]H1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06)02-0146-05一、俚俗语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语往往是在通俗的外衣下包裹着朴实的真理,有的汉语中有一些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还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人们用日常生语或句子,这些固定短语或句子统称为熟语。例如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例如成语(胸有成竹、马到成功)、格言警句(知己知彼,重庆话中的俚俗语“围着灶头转,是想锅巴吃”,一百战不殆/知识就是力量)、惯用语(戴高帽、开夜句平实的话道

3、出人的行为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总带车)、歇后语(菠菜煮豆腐———一清二白)、谚语(十有一定的目的;“火到猪头烂”,则比喻时机成熟事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雷声大雨点小、在一棵情自然会成功,告诫人们做事不要急躁。有的俚俗树上吊死)等。在熟语的各个类别中,成语和格言语产生年代久远,甚至可能先秦两汉就出现了,一警句主要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的书面语或者名人名直沿用至今,这些俚俗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就是言,具有全民性和书面语色彩,其他几类则主要来因为它们表达的内容是永恒的,表达的道理经过时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具有明显的口语色

4、彩,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古往今来严肃的作品中很多还是特定方言的产物,限于某个方言区使用,引用俚俗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的不在少数,现当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俚俗语就是指有口语色彩代许多政治领袖、著名作家的讲话和著作中都可以的通俗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包括惯用语、歇找到引用俚俗语的例子。后语、谚语和俗语。通俗化、口语化是俚俗语的主除了一些流行范围比较广的俚俗语外,各地还要特征。有一些独特的俚俗语。这些俚俗语是人民群众创俚俗语具有通俗性,但通俗不等于粗俗。有人造并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由于过去知识分把俚俗语解释为“民

5、间流传的鄙俗的不文雅的词子对民间文化的轻视,俚俗语很多没有被收入辞①语”,这个解释不完全对。由于俚俗语来自于普典,除了极少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通人民群众,良莠不齐,不可避免有粗俗的成分存外,书面语中很少出现,因此,它没有在辞典和书面在,但这些只是俚俗语中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内作品中规范化、定型化,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往往直容是健康的。俚俗语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所以具有文化上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俚俗的地域性也是俚俗语的重要特征之一。3[收稿日期]2005-

6、12-10[作者简介]杨月蓉,女,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146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杨月蓉: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2006第2期各个地方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牛耳离角近,实指人离家近。其他地方如果“家”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特定文和“角”读音相差甚远,人们就不能理解这个歇后化的反映者,在语言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语的意思。“文化”这一术语内容极为广泛,但概括起来可以下面几个重庆方言俚俗语就包含有一些独特说主要包含“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的语音现象:伦

7、理观念,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三月的菜薹———不嫩(论)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重庆方言中有些字en与uen不分)②着类同的认识。”而这些文化内容主要是通过语筲箕锅———不严(谙)言反映出来。语言记录并反映一个社会的物质文(重庆方言中表示严实的“严”与“谙”同音)化和精神文化,反过来说,语言又对一个社会的文土地老汉搬家———神(承)不住了。化产生影响。(重庆方言中表示承受义的“承”与“神”同俚俗语来源于生活,特定的文化是俚俗语产生音)的源泉,同时俚俗语又是特定文化的反映,其中包由于方

8、言语音的不同,字面相同或相近的俚俗含了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对人生的体验,反映了各地语不同方言区的人的理解可能有不同,例如:人民的世态人心,是人民群众心理认识的自然反叫化子卖米———只有这一升(身)/没几升映。另一方面,俚俗语又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很大的(声)作用。俚俗语是民间的教科书,人们把俚俗语看作这个歇后语重庆话的注解是“只有这一升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永恒的真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