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甘薯北移多活人.doc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甘薯北移多活人.doc

ID:50601343

大小:26.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12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甘薯北移多活人.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甘薯北移多活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甘薯北移多活人甘薯,天津称山芋,又有红薯、红芋、地瓜、红苕等多种称呼。甘薯是非常好的植物,易种,高产,好吃,人人喜爱。主要是高产,在过去,一亩水稻麦豆比如能收二三百斤,一亩甘薯则能收三五千斤。这对旱涝风蝗灾害频仍的年代来说,甘薯无疑是能够拯救黎民百姓的法宝。然而,在徐光启所处的时代之前,中国没有甘薯,甘薯是舶来品。甘薯遇到徐光启,才为中国人发挥了淋漓尽致的重大作用。徐光启写过《甘薯疏》一部。李天纲先生在点校说明中说,“《甘薯疏》是徐光启研究农学的第一部作品,作于在家乡守制期间,试验引种甘薯之际。甘薯是福建人在明代万历年间,通过西班牙殖民者,经

2、菲律宾、台湾等地,从南美引种的……徐光启曾托徐姓商人从福建莆田‘三致其种’,在上海引种……徐光启为长江流域引种甘薯之先驱。”徐光启在序文中说,“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此种出境,此人取甘薯藤绞入粗绳中,遂得渡海……此物足以活人者多矣。”1607年,徐光启父亲徐思诚在京去世,遂上疏扶柩归葬,回籍守制。按规定,守制三年。徐光启在这三年假期中,可是为民做出了大贡献。1608年,江南大水灾,毁坏庄稼农舍无数,常州、苏州、上海、浙江农田多被淹没。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徐光启首先建议朝廷留地方税金五万以赈灾,后再发十五万金为后续赈灾款。皇上

3、下诏从之。徐光启在家乡试种甘薯,次年成功后,便刻不容缓地撰写《甘薯疏》,以便宣传推广,尽快发挥救灾作用。徐光启在《甘薯疏》“救荒”一节里说,“甘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南北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又在“功用”一节里说,“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徐光启在《甘薯疏》“传种”一节里这样说,“北土风气高寒,即厚草苫盖,恐不免冰冻。欲避冰冻,莫若窖藏。吾乡(指上海)窖藏,又忌水湿,北方高地,掘土丈余,未见水湿,薯入地窖,即免冰冻,仍得发生(发芽)。”又在“收采”一节里

4、说,“甘薯八九月始生,便可掘食。若不急需勿掘,居土中,日渐大。北土到霜降,南土到冬至,须尽掘之,否则烂败矣。”可见,徐光启对甘薯的研究非常深入细致,从种到收到藏,南方北方水土气候的差异,都掌握描绘得非常精确。因此能够断定,他的第一部农书作品《甘薯疏》,大量吸收了甘薯在天津推广种植的经验。《甘薯疏》历经磨难,险些灭绝。定稿后,徐光启曾经刊印过,世上有流传。然而,到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却没收录,说明那时已经散失无传。据胡道静先生考证,在清代,朝鲜曾经有《甘薯疏》印本,后来又失于战火。所幸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有一册,1967年由作物史学者影

5、印在《朝鲜学报》上,“文革”后才又回到中国,由此,《农政全书》得以补上这一重要缺失。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