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

ID:50599390

大小:95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2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样方

2、法标志重捕法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①须做到“随机”取样。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

3、”,方形地块“五点取样”。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2)针对标志重捕法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总=;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4、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种群增长

5、率变化种群增长速率变化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4)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提示 (1)基本不变(因λ=1)。(2)衰退型。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第9年λ<1,因此第9年年

6、龄组成为衰退型。(3)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4)“J”型增长,因λ>1且恒定。[慧眼识图 获取信息](1)K值与K/2值的应用(2)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   考点三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年6考)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

7、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设计实验3.注意事项①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③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④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⑤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⑥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开始时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