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UV 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UV/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探究摘要:本文研究了UV/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主要考察pH值、双氧水(H202)用量、硫酸亚铁(FeS04)用量、草酸钾(K2C204・H20)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证明当IT202用量17.5g/L,pH值为4,FeS04・7H20用量为7.5g/L,草酸钾用量为5g/L,反应时间为90min时,垃圾渗滤液中COD的去除率达到60.6%o关键词:垃圾渗滤液;高级氧化法;UV/Fenton法;废水处理中图分类号:X131.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6-0001-02一、引言垃圾渗滤液是由各种化合物和泯化腐烂物质生成,含有浓度极高的BOD、COD、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有机卤化物及硫化物、无机盐类等,不仅气味恶臭,而且其中不少是致癌物。若排放地表,污染环境;溶入地下,污染水源,是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一大危害垃圾渗滤液的传统处理方法包括物化和生化法,但物化法要么成本高、要么会带入新的化学品污染而不被广泛应用;生化法由于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差从而效果较差[4,5]。近年来,高级氧化技术(简
3、称AOP,又称深度氧化技术)逐渐成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高级氧化技术运用电、光辐射、催化剂,有时还与氧化剂结合,在反应中产生活性极强的自由基(・0H),再通过自由基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加合、取代、电子转移、断键等,使水体中的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氧化为低毒或无毒的小分子物质。根据产生自由基的方式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光催化氧化、Fenton氧化、催化湿式氧化、声化学氧化臭氧氧化、电化学氧化及相应的催化氧化等等[6,7]。二、实验部分(一)实验试剂和水样本实验使用的垃圾渗滤液来自南京天井洼垃圾填埋场,
4、经稀释8倍后使用,稀释后垃圾渗滤液的pH为7.7左右,COD为1363mg/Lo(二)主要仪器(三)实验方法在烧杯中倒入200mL垃圾渗滤液,将紫外灯插入到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S04、11202、和草酸钾,用氢氧化钠和盐酸调节溶液的pH值,加入药剂的同时开启紫外灯进行辐射,并进行磁力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取上清液用微波消解法测定并计算出垃圾渗滤液COD的去除率。考察pH值、H202用量、反应时间、草酸钾、FeS04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三、结果与讨论(一)H202用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二)pH值
5、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在H202值、FeS04用量、草酸钾用量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测定pH值变化对垃圾渗滤液COD去除率的影响。其结果见图2.2。(四)草酸钾用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草酸可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这是由于在反应过程中草酸可以和Fe3+形成配合物,Fe(C204)33-具有高度的光敏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显著增加Fe2+还原的量子产率Fe(II)。在紫外光照下,Fe3+还原为Fe2+是通过光诱导的配体与金属原子之间的电荷转移来实现,在此过程中,草酸被氧化成的C02
6、-•或C204一・自由基与其他的污染物反应,从而加快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如果C204一用量过少,混凝效果较差,导致有效光子不能完全转化为化学能,COD去除率较低;如果C204-用量过多,溶液易混浊,导致吸收紫外光的能力降低,造成光散射,反应速率有所降低。草酸钾最佳用量为5g/Lo(五)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四、结论UV/Fenton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垃圾渗滤液,当H202用量17.5g/L,pH值为4,FeS04用量为7.5g/L,草酸钾用量为5g/L,反应时间为90min时,垃圾渗滤液中COD的去
7、除率达到60.6%。该技术可以作为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技术而进行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黄健平,鲍姜伶•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J].电力环境保护,2008,2(3):44-46.[2]王红梅,郑振晖,于玉华.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7,4(3):53-55.[3]林荣榜.垃圾渗滤液的危害及其处理[J].环境管理,2007,6(2):65-66.[4]石永,周少奇,张鸿郭•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06,3(4):27-30.[5]张祥丹,王家民.城市垃圾
8、渗滤液处理工艺介绍[J].给水排水,2000,10(6):13-18.[6]桂新安,杨海真.高级氧化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2(6):58-63.[7]陈德强.高级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5,132(4):20-23.[8]陈玉峰,陈力,张坤玲.UV/Fenton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5-17.[9]吴少林,谢四才,李明俊.F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