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南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资本技术密集,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工业实力。为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带动全省工业结构升级,特制定本发展规划。一、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省“十五"期间重点培育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Z-O五年来,我省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呈现出
2、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产业规模和效益较快增长。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202亿元,居全国第九位,比2000年增长了1.9倍,五年年均增长23.9%。实现工业增加值366亿元,五年年均増长21.6%,高于全省工业3.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11.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7%。实现利税112亿冗,利润66亿兀,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2倍和6.5倍。当年利润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五位。(二)优势行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电
3、力装备三大优势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04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5%,比2000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输变电设备、重型矿山装备、农业机械、起重设备等行业整体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大屮型拖拉机、大型干法水泥主机设备、二次继电保护装备、高床隔离开关、防爆电机、煤矿液床支架、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玻璃深加工设备等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位。(三)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H前,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己有国家和省级技术屮心42个,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3%,新产品产值率为13%,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
4、0.4和1.9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281件,专利授予量达到8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倍和53%。近年来,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我省重大装备研制开发取得了新的成果,超高压直流输电保护控制设备、正负电子对撞机谱仪机械系统、强力大采高液压支架、大型增安型无刷励磁同步机、大型空分设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率先实现了国产化。(四)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我省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864家,其屮“双五亿”企业24家,比2002年增加15家。在全国机械工业500强屮,我省有16家,名列全国第八位。200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有10家
5、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比2000年增加7家,其屮,一拖集团营业收入超过70亿兀,许继集团超过60亿元,屮信重机超过40亿冗,黃河实业、洛轴、平高、郑纺机、郑煤机、森源、南阳防爆等7家企业超过10亿元。(五)产业集群止在形成。2005年,洛阳、郑州、许昌、新乡等4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6亿冗,占全省的56.3%,对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2.2%0长葛市、长垣县、荥阳市、上街区、沁阳市、巩义市和新乡县的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均超过10亿元,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些地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长垣县起重机生产企业83家,配件
6、生产企业490家,年销售收入70亿元,100吨以下起重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上街一荥阳阀门生产企业400多家,年销售收入42亿元,己成为全国三大阀门生产集聚区之一。沁阳市造纸专用设备制造企业150余家,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可生产幅宽8米以下各种造纸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是全国四大造纸专用设备制造基地Z-o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仅相当于江苏的23.9%、广东的27.7%、山东的29.3%o规模以上装备金业平均营业收入只有0.
7、64亿元,尚无一家超百亿元的企业。二是产业集屮度低,区域配套能力不强。我省装备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少,特别是缺乏集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成套总包企业,围绕大型企业的屮小企业群体尚未真正形成,原材料供应、外协配套件等相关产业发展不足,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制造体系,这既制约了企业迅速做强做大,也未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三是改革步伐缓慢,相当一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不足。我省装备制造业国有资产比重高达51.9%,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过重,改革改制步伐缓慢,缺乏创新机制和自我改造能力,贻误了发展吋机。
8、四是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结构层次低。企业的集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