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Ⅰ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15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含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点强化练15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选择题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第1~2题。1.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答案:1.D 2.D解析:第1题,北纬30°附近有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甲地景观有
2、沙丘和绿洲,对应的是④;乙地景观有雪山、冰川,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全年气温较低,对应的是③。故选D项。第2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甲为热带沙漠气候,乙为高原山地气候,乙地自然景观的成因是海拔高,故选D项。读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完成第3~4题。3.该地区月平均最多降水量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分别是( )A.86毫米 1月B.86毫米 7月C.60毫米 12月D.60毫米 5月4.导致该地区夏季降水距平特点的原因是( )A
3、.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受盛行西风影响C.受暖流影响D.受东南季风影响答案:3.B 4.A解析:第3题,读题干材料可知,“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读图可知,该地平均每月降水量为26毫米,7月降水距平最高,约为60毫米,所以,该地区7月平均降水量最多,为86毫米。图中月平均气温累计曲线表明,该地区6—7月曲线变化最为和缓,气温累积量增加最少,说明7月平均气温最低。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7月气温最低,降水最多。分析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1月平均气温是20℃,气温高,为夏季;12、1、2月的月降水距平在-20毫米左右,降水少。综上所述,该地
4、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下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毫米)资料。据表完成第5~6题。城市位置海拔(米)月份1月4月7月10月12月年平均A城37°47'N16气温10.413.214.916.311.413.8122°25'W降水116114023108529B城33°39'N308气温7.116.12617.16.716.484°25'W降水1131141206211111975.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D.夏季高
5、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6.造成A、B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地势B.大气环流C.洋流D.纬度位置答案:5.A 6.B解析:第5题,表中A城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为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即受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影响。第6题,表中数据显示B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受季风影响所致;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下面图乙是图甲中比拉姆的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图。读图,完成第7~8题。图甲图乙7.比拉姆每年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其影响
6、因素是( )A.地势B.洋流C.人类活动D.太阳直射点移动8.由比拉姆向北,随着纬度的升高,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变化是( )A.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B.两个少雨期时间间隔变长C.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两个少雨期D.两个多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答案:7.D 8.A解析:第7题,读图,比拉姆位于0°~3°N之间,每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赤道低气压带有两次经过比拉姆,所以该地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洋流、地势都是稳定的,没有季节变化。人类活动不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第8题,由比拉姆向北,随着纬度的升高,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次数变成一次,两个多雨期变为一个。多雨期与
7、少雨期的变化是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读某区域气候区分布图,完成第9~10题。9.影响Ⅰ气候区和Ⅲ气候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B.洋流C.河流D.海陆位置10.分布在Ⅱ气候区的R城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风力较弱B.气温较高C.降水较少D.光照较强答案:9.D 10.A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Ⅰ在沿海,Ⅲ在内陆,气候差异主导因素为海陆位置。第10题,R城市夏季常被雾笼罩,因为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弱。(2018·浙江11月选考,13~14)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