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

ID:50490315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0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_第1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_第2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_第3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理解词中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1、赏析法2、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宋词则是这瑰丽的诗的世界的另一朵奇葩。同学们都知道宋词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在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

3、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设计说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诵读提示:1.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2.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

4、亮,稍作停顿。3.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四、研习词作,品味用典:(一).研习上阕: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

5、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

6、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

7、爱国情怀。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二)、研习下阕: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写的是什么

8、?释词:可堪:那堪、怎堪。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