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395222
大小:7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8
《现代通信技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现代通信技术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根据信号方式的不同,通信可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什么是模拟通信呢?比如在电话通信中,用户线上传送的电信号是随着用户声音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变化的电信号无论在时间上或是在幅度上都是连续的,这种信号称为模拟信号。在用户线上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模拟通信”。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不同,它是一种离散的、脉冲有无的组合形式,是负载数字信息的信号。电报信号就属于数字信号。现在最常见的数字信号是幅度取值只有两种(用“0”和“l"代表)的波形,称为“二进制信号”。“数字通信”是指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或者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1)通
2、信系统通信系统的功能是对原始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和传输。图3所示为通信系统的结构模 图三 通信系统结构模型型。从总体上看,通信系统包括下列五部分。信源:是产生信息的人或机器,如声音(话筒),符号源(计算机),图像源(摄像机)等,将原始信息转换成基带电信号。发送设备:完成变换,使信号源的输出基带信号变成为便于传输的信号(电或光信号)的设备。如编码器、调制器、放大器等。信道:是传送信号的媒介,如电缆、光纤、空间等。6/6接收设备:完成反变换(输出基带信号)以便获得能识别消息的设备,如译码器、解调器、放大器等。信宿:为接收信息的
3、人或机器。如听筒,显示屏等。将基带信号恢复为原始信号。噪声:噪声是除去信息以外所有能量的总称,它并不是一个人为实现的实体,但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又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存在于发送器、信道、交换设备以及接收器中。应当指出以上模型是点对点的通信,若想完成多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就要形成网络,一个完整的电信系统应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包括线路)和交换设备三大部分组成。转接交换设备是电信网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完成接入交换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接续和分配。例如电话系统,终端设备是电话机,传输设备是用户线、中继线,交换设备是电话交换机。(2)模拟通信系统的模型如图4所示。首先将发送端的连续消息变成原始电信号(完
4、 图四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成第一次变换);接着,将原始电信号经调制解调器变换成其频带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得到己调信号(完成第二次变换);在接受端经解调器解调及还原成原始消息两次反变换,最终得到发端发送的连续消息。模拟通信系统传输连续的模拟信号;每路话音信号占用带宽仅为4kHz;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噪声叠加于信号之上,并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加强,在接受端很难将信号和噪声分离系统的抗千扰能力较弱且不适于长距离信号传输。(3)数字通信系统6/6对于数字通信系统,在信源和信宿部分应增加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部分(如图5所示)。信
5、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取样、量化和编码等数字化处理(如图6所示)后,以数字信号形式传送,此种通信方式称为数字通信。在得到原始电信号之后,进行信源编码(实现模/数转换,调整信号码速),再进行信道编码(提高信道传输的可靠性),进行调制后进入信道传输,在接收端进行反变换恢复出原始信号。 图五 数字通信的一般过程 图六 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离散的数字信号;传输有限状态的数字信号,在接收端通过取样、判决来恢复原始信号,还可以通过纠错编码来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通过再生中继消除噪声积累,实现远距离高质量传输:便于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并进行统一化编码,实现综合业务数字化
6、;采用复杂的非线性、长周期码序列对信号加密,安全性强:数字通信设备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微型化、低功耗和低成本化发展。但数字通信占用带宽较大,取得同模拟通信同样质量的话音传输需占用20kHz一64kHz。 (二)电信技术的发展(略) (三)通信的分类6/6 1.按传输媒质分 按消息由一地向另一地传递时传输媒质的不同,通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有线通信,另一类称为无线通信。所谓有线通信,是指传输媒质为导线、电缆、光缆、波导等形式的通信,其特点是媒质能看得见,摸得着。导线可以是架空明线、电缆、光缆及波导等。所谓无线通信,是指传输消息的媒质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媒质(如电磁波)的一种通信形式。通常,有线
7、通信亦可进一步再分类,如明线通信、电缆通信、光缆通信等。无线通信常见的形式有微波通信、短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散射通信等。 2.按调制方式分 根据信息在送到信道之前是否采用调制,通信可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详见第4章)。所谓基带传输是指信号没有经过调制而直接送到信道中去传输的一种方式;而频带传输是指信号经过调制后再送到信道中传输,收端有相应解调措施的通信系统。 3.按业务的不同分 目前通信业务可分为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