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邵南序上课.ppt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

ID:50295776

大小:36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3-12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_第1页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_第2页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_第3页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_第4页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送董邵南序上课.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送董邵南序韩愈诵读课文读出下列加蓝颜色的字。夫()以子之不遇时恶知()矧()燕赵之士慕义强()仁读下列句子,注意句读。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连不得志于有司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为我吊望诸君之墓////////fúshěnwūqiǎng解释下列词语1、董生举进士2、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6、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7、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8、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9、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0、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1、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2、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

2、以出而仕矣考官员比喻杰出的才能到遇合如果同情怜惜何况改变哪里姑且判断凭吊告诉任职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1、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在你这样不得志的时候,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古时所说的有没有两样呢?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文本研习1、董生想去古燕赵之地

3、谋职的原因是什么?2、董生既然要到古燕赵之地谋求出路,那么作者“送”董生之意体现在何处?3.韩愈是否真心想送董邵南去燕赵谋求出路?为什么?4、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写作意图的呢?有何特点?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董生想去古燕赵之地谋职的原因是什么?(1)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文本研习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2、董生既然要到古燕赵之地谋求出路,那么作者“送”董生之意体现在何处?(1)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3)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4、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3.韩愈是否真心想送董邵南去燕赵谋求出路?为什么?不赞同。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藩镇名义上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藩镇割据一方,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身怀杰出才能,但几次应试都落榜。为谋求出路,他欲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他本不赞

5、成董邵南投奔藩镇,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故怀着复杂的心情写此赠序。背景链接送之,所以留之。4、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名送实留”写作意图的呢?有何特点?勉励:必有合担心:未必合暗示:不必往三段话,作者用意一层深一层,层层相连,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含蓄、巧妙地表情达意。董生愤己不得志,将往河北,求用于诸藩镇,故公作此送之。始言董生之往必有合,中言恐未必合,终讽诸镇之归顺及董生不必往。文仅百十余字,而有无限开阖,无限变化,无限含蓄,短章圣手。[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评语选粹韩文如潮总结主旨

6、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先是表示,勉励董生有所遇合,后表示,主旨在于,用的方式,。总结主旨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祝福,勉励董生有所遇合,后表示担忧、告诫,主旨在于,用委婉的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拓展延伸本文作为一篇赠序,与已经学过的两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送李愿归盘谷序》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手法之异:《送东阳马生序》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把自己过去求学的艰苦经历,与今日太学生读书的优越条件进行对比,说明如果“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那主要是因为自己用心不专,而非他人之过,对比鲜明

7、,词顺理达,颇有说服力。《送李愿归盘谷序》主要采用虚托手法,假借朋友李愿之口,表达对“得意人”、“奔走公门人”的鄙弃和厌恶之情,赞扬了“闲居人”思想行为的高尚。《送董邵南序》主要采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名送实留,表达对友人的规劝之意。用意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委婉含蓄。手法之同:三篇赠序都采用了对比手法。《送李愿归盘谷序》,作者把“闲居人”与“得意人”、“奔走公门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得意人”、“奔走公门人”的鄙弃和厌恶之情,赞扬了“闲居人”的思想行为的高尚。《送董邵南序》一文,作者将燕赵古今

8、教化、古今之人进行对比,委婉含蓄地表达“名送实留”的写作意图。背诵课文课后作业1、整理文中重要文言词语。2、完成本课《学习与评价》P55习题1-5。感谢各位领导、同仁莅临指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