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的发展路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的发展路径■高等教育学论文浅析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的发展路径周远清周伶慧[摘要]长期以来,教学监控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因而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开始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建立教学督导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与教学监控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普遍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学督导机制正常运转。建立督导主体多元化,民主、开放和服务型的教学督导机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督导机制;主体多元化[作者简介]周远清,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副主任,高级讲师(冷水滩425000);周伶慧,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硏究生(贵阳550025
2、)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飞速发展,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生存和发展的课题面前,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把全部力量放在了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上。而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就离不开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离不开教学督导为学校有效解决教学相关问题当好高参谋z指导、帮助教师、学生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先天不足、实施时间不长,有效经验不多,因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问题百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主体单一多元化评价主体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必不可少的因素
3、之一,为保证教学工作质量,如今各高职院校已成立督导团队或督导科室,但大部分院校的督导人员主要由退休教师或者是在职专业教师组成,这样不仅导致督导评价主体相对单一z缺乏第三方评价,无法形成学校领导、同行及社会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而且还会给年轻教师无形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还有待考证,难以得到学校的认可。[1]这种既当演员又当观众的情况,特别容易造成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在质量上还与其他高校有不少差距,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要逊色一些,因而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及评价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的作用往往
4、也被各院校忽略。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成果、产品,如果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及评价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不利于学校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保障教学质量不断t曰吉丁疋冋。(二)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问题目前,由于历史原因,或者受办学单位人员编制所限,或者学院领导对督导工作认识不足等等原因,仍有高职院校将教学督导划归教务管理部门,未设立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导致内部管理机构关系混乱,弱化教学督导职能,使其成为单纯的对教师的课程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在学校的地位也大打折扣。没有独立的机构,而是将教学督导放在督导对象的管理
5、之下,这样的督导机构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难以开展。虽然教学督导部门职责规定对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等有督导权力,但由于督导部门地位尴尬,这种权力又与教务管理部门的权力重叠,并且没有对督导对象的直接指挥、奖惩的权力,仅有建议权,而且此种建议权没有相应制度的保障,使教学督导形同〃失聪人的耳朵"。这些学校更不存在建立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所谓的教学督导只是听听教师讲讲课,给他们评个分而已。[2](%1)教学督导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在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或是由于督导工作人员不足,或是考虑容易操作,或是工作人员能力所限,因而督导内容不丰富、偏重督查而与督导对象交流
6、探讨和指导做得不够,督导评价仅依据教师课堂上的几次讲课,如偏重督导理论教学,而轻视督导实践、实训的教学;再如偏重课堂教学,而忽略备课、辅导、作业批改、学生评教等其他教学环节。这样简单的督导不仅形成督导工作人员与督导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很难真实、准确、科学地反映岀整体教学情况,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值得怀疑,更难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二、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发展路径的思考(-)督导主体多元化1・督导员专兼结合建立院系二级教学督导机制,督导人员专职和兼职结合的是解决督导主体单一、结构不合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院级教学督导应聘请校内及校外学术水平高、教
7、学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年长教师,组建有一定规模的督导队伍,负责全院重大改革、工作中心任务的专项督导、调研。而系级督导则是聘用校内高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兼职督导员,这级的督导员人数应较多,且学科覆盖应广泛,负责协助系部做好专业课程和建设方面的工作以及进行常规性听课。[4]建立一支学术、实践及管理结合的专兼任职的督导队伍,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能让督导队伍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工作,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力军。2・督导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最终把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送入用人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