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中草药,本文通过搜集多味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以及现代多用的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来使读者了解中草药研究的发展近况。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单体成分、提取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草药抗病毒研究必将走向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这对研究并开发高应用价值的中药制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单味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
2、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蓝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常用的有醋、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蒿、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二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3、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或抗病毒研究较深入的单味中草药有下述中药。人参人参对HSV-1、柯萨奇B3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表现出对病毒感染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对疱疹型口炎和口腔溃疡效果显著,有效率达88.8%和76.9%,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杀伤病毒。艾叶据研究,艾叶对腺病毒3型、鼻病毒、疱疹病毒,副流感I型病毒仙台株和流感病毒A等呼吸道病毒进行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艾叶对这几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张其正等进行的研究表明用艾叶烟薰剂点燃(浓度为1g或5g
4、/m3),能在0.5h内使流感病毒滴度(EID50)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黄芪1984年侯文德等报道黄芪水煎液对VSV、流感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VSV在鸡胚细胞培养上的繁殖平均可抑制10倍。现代研究认为,黄芪抗流感病毒作用,系通过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繁殖。金银花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化合物、芳樟醇、双花醇等。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11.4克/千克*天)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连翘连翘是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为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连翘提取
5、物具抗柯萨奇B5、柯萨奇B3V及埃可(ECH19V)等病毒作用。张炜等比较连翘、寸冬、双花、山豆根4种中药的水煎剂抗柯萨奇B组病毒的活性,以连翘为最佳。野菊花本品为常用的抗菌抗病毒药,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活性。细胞培养试验证明,野菊花水提物抗病毒效价1:1024,挥发油1:8190即可抑制10TCID50流感病毒引起的CPE。2、抗病毒中草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目前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抗病毒成分已经被证实并提纯,以下即为一些主要抗病毒中药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大黄醇大黄醇提液研究证明,大黄醇提液在细胞培养上有明显抗病毒作用,对HSV-1的有效抑制浓度为100p.g/mL,并对
6、HSV-1的感染有预防作用,同时对病毒颗粒也有直接杀伤作用。茶色素已知茶色素的初级氧化产物为茶黄素(TF)。目前从TF中分离出3种单体,分别为TF的单没食子酸醋A(TFZA),B(TFZB)以及TF双没食子酸醋(TF3)。研究结果表明,TF及其没食子酸醋对艾滋病毒(包括HIV-1)的逆转录酶以及各种细胞的DNA和RNA聚合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黄芩素黄芩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其所含黄芩素(黄芩苷),属黄酮类似合物,提取方法甚多,现有人用酶法提取,纯度可大于99%。近年来研究认为,其可以抗艾滋病病毒(HIV),能诱导感染HIV的细胞凋亡。甘草多
7、糖它也是甘草的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3型、单纯疱疹病毒I型、牛痘病毒等活性,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使组织培养的细胞得到保护。甘草皂苷甘草皂苷是甘草根和茎中所含成分之一,根据报道,其能破坏病毒培养物中的HIV。0.5mg/mL的甘草皂苷对HIV的增殖抑制率达98%,50%空斑形成抑制值为0.125mg/mL,科研人员认为,甘草皂苷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恢复T辅助细胞而发挥作用的。3、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中草药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回流法、浸渍法、渗漉法。在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方面,存在着有效成分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