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doc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doc

ID:50226787

大小:9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7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doc_第1页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doc_第2页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正反结合"浙江省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郑青岳一、何谓“正反结合”先看两个实验现象:现象I:如图1,用酒精灯加热一杯水至沸腾,酒精灯继续加热,可见水继续沸腾但温度计读数并不增大。现象II:在图1实验中,当水剧烈沸腾时将酒精灯移开,即见水停止沸腾而温度计读数并不马上降低。重新将酒精灯放入,即见水又沸腾起来。上述两个现象都可用来说明“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需吸热''这一结论。但两个现象的性质是有所区别的。前一现象是直接从正面去肯定结论,即显示了“加热T沸腾"现象,我们称之为“正面现象";后一现象是通过反面的否定来达到说明结

2、论的目的,即显示了“不加热一>不沸腾''现象,我们称之为“反面现象如果在教学中将两个现象有机配合,交替显示,这一方法就是本文试图说明的“正反结合二、“正反结合"的优到之处'‘正面现象"往往是维持某条件去显示能够产生某结果的现象,而“反面现象''则往往是有意识地失去某条件去显示该结果无法出现的现象。“反面现象"不仅能与“正面现象''奏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而且''正面现象''一经与“反面现象''相结合,往往可以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1-有时仅仅一、二个正面现象,反映的并不一定是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能带有某种偶然性,甚至是一种假象。但是事

3、实上我们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情形进行演示。这就产生了实验现象的有限性和学生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如果教学中,在显示正面现象的同时,也从反面去显示现象。正面的肯定与反而的否定紧相结合,思维也就比较完善了。于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得结论的可信性,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2.从教育心理学观点,正、反两方面现象的交替、对比刺激,所产生的知觉具有完整性、深刻性、鲜明性、稳定性等优点。尤其是对于物理规律的条件,采用“正反结合''手法强化,两种现象交替出现,相互补充,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在显示“正面现象"和“反面现象'‘的同时,师生反复运用“如果……就…

4、…"、“如果不……就不……"的逻辑判断,所以,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训练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三、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反面现象"既然“正反结合"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中就应该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现行课本实验演示仅仅显示了“正面现象”,很难找到“反面现象”的显示。例如本文开头所述的液体沸腾实验,事只显示现象I,而不显示现象口,效果平平。如果可以改进,辅以显示现象口,正反现象交替出现,相辅相成,则说服力更强,学生更易发现规律,印象也更深刻。下文列举几例,说明改进方法,供同行们参考。例1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初中物理课本上写道:作用在同

5、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由此可见,欲使两力相互平衡,此二力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当时的教材只是利用如图?的装置从正面简单得出结论,对四个条件未能作出细致的揭示。学生对此印象并不深刻。本着“正反结合''的实验思想,我将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造,在显示条件满足时物体平衡的同时,每次撤去一个条件,显示物体失去平衡的现象,实验效果骤然不同。器材:圆形硬纸板一张,上钻两个对称小孔,两孔之间连以虚线,钩码若干,细线2条,定滑轮两

6、只,小木板一块。步骤:(1)将所备器材按图2所示安装在小木板上。两条细线,一端系在纸板小孔上,跨过定滑轮,另一端挂上两个钩码。两个钩友等重,物体(纸板)达到平衡。要求学生观察比较作用在纸板上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线的图2关系。IIBII(2)取掉左边一只钩码,物体失去平衡。两地以掉右边一只钩码,物体恢复平衡。概括:要使物体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3)如图3,把纸板向上提高,然后释放,可见圆形板会拉回到原来的位置。概括:要使物体平衡,物体上大小相等的两个力,方向必须相反。(4)如图4,改变两只定滑轮的位置,并使圆纸板旋转一个角

7、度,使作用知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共线,然后放手,可以看到纸板要发生转动。概括:要使两个等大反向的力能够平衡,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5)用一剪刀将纸板对中剪断,即见两钩码下落。概括:两个等大、反向、共线的力要相互平衡,二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例2连通器的演示实验关于连通器原理,教材(初二物理第116页)(注:当时是人教版《物理》教材)只是通过图5-28的实验(将水注入U形图及几个底部相通的容器中,如图5),得出:“连通器里如果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课本的演示实验很容易做成功,

8、但教学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看了实验后,往往只留下一个粗略的印象,而对于显示实验现象的条件却不甚清楚。为此,可以对实验做法加以改进,使学生看到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