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doc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doc

ID:50216051

大小:34.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doc_第1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      我校自2003年以来开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更加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深入了解传统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铺路石,她将引领学生找到民族智慧的宝藏,豁达心胸、开拓眼界、滋养性情,有利于成长为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

2、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找到民族文化与时代脉搏的契合点,促进其主动地传承、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为此我在课堂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一、结合数学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数学史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数学教材的体系为主线,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适时的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与数

3、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适时引出圆周率,然后向学生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然后向学生出示“你知道吗?”:约2000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

4、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段话的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时再向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圆周率的历史、古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历史、祖冲之的生平及故事等。下一节课我又组织了一节汇报课,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积极汇报。同学们在交流与汇报中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和圆周率的计算历史,更体会到了我们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成就。再比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向

5、学生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通过这样的介绍和研究,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二、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数学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了解数学在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6、获得积极的数学活动情感,才能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学生找到了枫叶、蝴蝶、衣服,特别是有的同学还找到了剪纸、脸谱、风筝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这时我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技艺的教育。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剪一剪、画一画。然后展示他们的剪纸和脸谱作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再如还是《圆的认识》一课,课的最后,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认识生活中的圆,月饼

7、、圆月出示后告诉学生圆不仅是一个几何形体,在传统文化中圆还含有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三、通过数学习题使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对中国古文明史的传播起很大的作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与古人一起经历了‘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像‘鸡兔同笼’这样经典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上网或到阅览室

8、查查资料,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一起遨游数学的海洋,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慧。”   这是我在教学思维训练“鸡兔同笼”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