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138481
大小:5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05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 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 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 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 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 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 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
2、利用,以 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 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 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 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 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 基本资料 第一节 通 则 第2.1.1条 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 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
3、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 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 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 测 量 资 料 第2.2.1条 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
4、, 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 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 加测横断面。 第2.2.2条 灌区天然河流、沟道、湖泊、洼淀、沼泽等地带的平面和纵横断面测量资 料,视工作需要,可参照上述条款选择适宜的比例尺。 第三节 水文气象资料 第2.3.1条 应搜集与灌排渠系设计有关的降水(包括暴雨)、蒸发、湿度、气温、风 力、风
5、向、日照、霜期、冰冻期以及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 第2.3.2条 应搜集水源河流和灌区内天然河流(沟道)以及承泄区的有关水文、泥 沙、水质等资料。 水源和灌区内河流(沟道)的水文资料系列应尽量相一致。 第2.3.3条 灌排渠系设计所需要的主要水文气象资料系列,一般应不少于15年。 第四节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第2.4.1条 灌排渠系中的干、支渠线可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进行 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对特殊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 第2.4.2条 灌区水文地质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特征、地下水动
6、 态、流向、补给与排泄条件、水质、综合补给量和可开采量,并绘制水文地质图,比例尺一 般采用1/50000~1/100000。对沼泽化、盐碱化地区还应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论证,对不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适 当从简。 第五节 土壤资料 第2.5.1条 对灌区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应进行调查和试验,其成果内容包括: 一、土壤物理资料:如土壤类型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容重、比重、孔隙率等。 二、土壤化学资料:如pH值、全盐量、盐分组成及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 三、土壤水分特性
7、资料:如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渗吸速度、给水度、田间持水量、 调萎系数、毛管水上升高度等。 第2.5.2条 灌区土壤资料应附的填图包括:土壤分布图、土壤盐碱化程度图、土壤改 良区划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0,典型地区用1/5000~1/10000。 第六节 现有水利设施与自然灾害资料 第2.6.1条 应对灌区已成的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及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利 用等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 第2.6.2条 应查明灌区历年发生的旱、涝、盐、渍等自然灾害的范围、面积、成因以 及损失等。 第七节
8、社会经济和科学试验资料 第2.7.1条 应按灌区行政区划调查人口、土地面积(山、川、丘陵、原地)、耕地面 积(水田、水地、旱地)以及机械化发展水平等资料。 应对灌区内的水田、水地、旱地的作物组成、耕作制度、单产、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