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44674
大小:1.84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3-08
《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初探与反思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与反思方水中心学校杨兴平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许多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整个的学习环节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和依据。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旧习惯,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主人的心态培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性潜质培养铺设了课堂平台。我校也迎着课改的春风,部分班级、学科也在进行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我就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体会进行交流。一、学习小组建设二、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三、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一、学习小组建设(一)、学生分组
2、学习小组分组的原则:1、男女比例适当原则(劳动、思维);2、性格特点互补原则(外向、内向);3、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主要依据)。既类似于分平行班一样,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六小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或者截面,成了一个“小班”。“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同质结对”是指在组内实行同层次学生结对,便于开展“对学”。这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同步提高的高效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组内学生合作交流及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
3、为此可以将小组成员按成绩等级划分为AA、BB、CC三个层次,每个同学的代码便是A1、A2、B1、B2、C1、C2。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层次不是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是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培优辅弱,整体推进。4、微调原则:大小个平均分配原则;表达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补充:如果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不
4、适合,可以协调好后小组间同号流动。(二)、选组长1、方式:(1)、学生自荐(2)、学生民主选举组长(3)、老师推荐首先,以“假如我是小组长”主题,让学生以自荐的方式进行演说。演说内容:(1)自我介绍(姓名、爱好、性格等);(2)想当组长的原因及优势;(3)自己如何开展小组长工作。其次,同学们通过刚才同学的就职演说进行投票民主选举;再次,老师结合学生个人情况及选票数进行推荐。最后,定出6位组长和6位副组长。2、组长的标准:(1)、性格:外向、大方,有责任感,自我要求高。(2)、学习:成绩较为优异,可以为组员做辅导和帮扶。(3)、能力:较强的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
5、队精神。(4)、经验:在小学有做班干部经验的优先考虑。(三)、排座位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插秧式”变成“对桌式”顺序:(1)、老师划分小组区域;(2)、组长召集自己组内小组所有成员;(3)、正负组长在组内进行排位。排位原则:(1)、对子之间坐对桌或邻桌;(2)、潜能生坐中间(便于帮扶);(3)、优等生和中等生坐左右两边。插秧式对桌式(四)、培养小组长(1)使小组长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如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各角色的职责,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对学”、“群学”、“展示”基本流程和规则,并经常提醒小组成员这些规则,使这些规则得到强化并内化。(2)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
6、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否则,就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现象,给人以“假”、“浮”的印象。(3)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在交流过程中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时,组长应带头起表率作用。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
7、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五)、培养组员1、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让学困生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困生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2、给学困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力量,逐步地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关注他们。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
8、共同参与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