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36646
大小:21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3-04
《教科版科学五下第一单元 沉和浮单元检测卷(II )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科版科学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检测卷(II)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题。(共5题;共8分)1.(2分)把小船和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2.(3分)同体积的铝片比水重,所以在水中它要________,把铝片做成盒状,它的________没有变化,它的________变大,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此就能浮在水面上。3.(1分
2、)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受到的重力方向________。4.(1分)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________。5.(1分)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________测出浮力的大小。二、判断题。(共8题;共16分)6.(2分)一个空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给这个空塑料瓶装满沙子,它就会沉到水底。7.(2分)现在的船是钢铁制造的,它在水中不会沉,所以钢铁在水中是浮的。8.(2分)体积小、质量重的物体放在水中容易沉。9.(2分)改变物体自身的重量,可以使物体上浮或下沉。10.(2分)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上浮;在浓盐水中
3、下沉。11.(2分)铜砝码不管放在哪种液体中,它都是沉的。12.(2分)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进行。13.(2分)只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第12页共12页三、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4.(2分)要使沉在液体中的马铃薯上浮,可以在液体中()。A.加盐 B.加清水 C.加酒精 15.(2分)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5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2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的任何深度的地方 D.无法确定
4、 16.(2分)泡沫塑料在水中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A.大于 B.小于 C.等于 17.(2分)潜水艇要浮到水面上来,应()。A.排开水舱中的水,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B.向水舱里充水,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C.减小潜水艇的体积,增大浮力 18.(2分)世界真奇妙,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奇怪的湖泊,名字叫死海。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会下沉。这是什么原因()。第12页共12页A.湖很大水很多 B.水很浅 C.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六七倍 D.水表面张力大 19
5、.(2分)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A.大于 B.等于 C.小于 20.(2分)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重量为100克,浸没在水中的重量为80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D.无法确定 21.(2分)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有关。A.自身的大小 B.自身的轻重 C.密度 22.(2分)有一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汽油中就是()。A.沉的 B.浮的 第12页共12页C.悬停在
6、汽油中 四、简答题。(共2题;共10分)23.(5分)你认为沉在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作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24.(5分)请分别画出马铃薯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受力情况。五、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5.(10分)下图是三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沉浮情况。(1)排开的水量最小的是()。A.A球 B.B球 C.C球 (2)已知A球的重量是0.5牛,它此刻受到的浮力是()。A.小于0.5牛 B.大于0.5牛 第12页共12页C.等于0.5牛 (3)你能按轻到重给三
7、个小球排队吗?________球<________球<________球(4)根据这个图,你认为物体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________,轻的物体容易________。(5)根据下表,我推测B球可能是用________做成的。物体清水塑料干松木铁100立方厘米的质量100克90克50克800克26.(4分)课外兴趣小组准备用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和铝块做测定浮力的实验。请同学们根据右图中给出的数据分析下列几个问题。(1)铝块的重量为________N。(2)量筒里水为________毫升。(3)铝块排开水为________毫升。(4
8、)铝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六、材料题。(共2题;共16分)第12页共12页27.(6分)下面是三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1)请你按从轻到重给三个小球排序。________(2)根据这个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