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938206
大小:524.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04
《微观经济学教学课件ppt作者 石良平 PPT第3章 弹性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章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弹性第二节供给弹性第三节收入弹性及交叉价格弹性第四节弹性理论的应用弹性的定义弹性就是一个经济变量变动1%,所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第一节需求弹性一、需求的价格弹性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表示某个商品的需求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1)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即两点之间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2)需求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即在这一点上,当价格变化趋于无穷小时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1)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计算方法需求弹性=需求量的变动比
2、例/价格的变动比例。3、需求价格弹性才分类按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的大小,可将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以下五类:(1)
3、Ed
4、=0完全无弹性(2)
5、Ed
6、=完全弹性(3)
7、Ed
8、=1单元弹性(4)
9、Ed
10、<1缺乏弹性,如生活必需品(5)
11、Ed
12、>1富于弹性,如奢侈品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由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类:(1)商品的可替代性。(2)商品的用途。(3)商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必要程度。(4)消费商品的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中的占比。(5)时间因素。第二节供给弹性一、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供给价格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它表示的是某个商品的供给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化的
13、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等于供给量的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之间的比值。二、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1)供给价格弹性的一般计算方法供给弹性=供给量的变动比例/价格的变动比例。三、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按供给价格弹性绝对值的大小,可将供给价格弹性分为以下五类:(1)
14、Es
15、=0完全无弹性(2)
16、Es
17、=完全弹性(3)
18、Es
19、=1单元弹性(4)
20、Es
21、<1缺乏弹性(5)
22、Es
23、>1富于弹性四、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或产量的难易程度(2)商品的生产周期(3)商品的生产成本第三节收入弹性及交叉价格弹性一、收入弹性1、收入弹性的含义及计算收入弹性表示的是某个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
24、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率之间的比值2、根据收入弹性大小对商品进行分类(1)正常品:EI>0。即正常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当01时,奢侈品,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富有弹性,其需求量变动比例超过了收入变动的比例。(2)劣等品:EI<0。这类商品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了。二、交叉价格弹性1、交叉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交叉价格弹性表示的是某个商品的需求量对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交叉价格弹性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率与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率之间的比值.2、
25、依据交叉价格弹性对商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1)替代品:EXY>0。这两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替代的关系。(2)互补品:EXY<0。这两种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互补的关系。(3)不相关品:EXY=0。这两种商品不相关,既没有互补性,也没有相互替代性。第四节弹性理论的应用一、价格弹性与市场均衡变动(一)需求曲线移动时,均衡量的变动幅度与供给弹性之间的关系E1E0SD1D0OQPE1E0SD1D0OQP图3.9需求曲线移动时不同供给曲线对均衡量变动的影响(a)供给曲线富有弹性的情况(b)供给曲线缺乏弹性的情况结论:当供给曲线富有弹性时,均衡价格变动幅度小于均衡产量变动幅度;当供给
26、曲线缺乏弹性时,均衡价格变动幅度大于均衡产量变动幅度。(二)供给曲线移动时不同需求曲线对均衡量变动的影响E1E0S1S0DOQPE1E0S1S0DOQP图3.10供给曲线移动时不同需求曲线对均衡量变动的影响(b)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情况(a)需求曲线富有弹性的情况结论:供给曲线移动时,若需求曲线富有弹性,均衡价格变动幅度小于均衡产量的变动幅度;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时,均衡价格变动幅度大于均衡产量变动幅度。一般而言,商品在短期内,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会比较缺乏弹性,而在长期内,会比较有弹性。根据上面的分析,短期内的供需变动,往往会导致商品价格发生大幅度变化。二、价格弹性与销售收
27、入当商品缺乏弹性时,也就是说商品的销售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当商品完全无弹性时,商品的销售收入也与价格同比例变动。当商品具备单位弹性时,商品的销售收入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当商品富有弹性时,商品的销售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当商品具有完全弹性时,商品的销售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