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931974
大小:3.01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0-03-04
《艾灸法之三伏灸.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的起源第一种观点:医源于巫术第二种观点:医源于圣第三种观点:医源于动物的本能第四种观点:医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正气足阴阳和机体健灸法校社联发陈医斋协会中西医结合学院团委学生会发陈医斋古人云:“药之不到,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黄帝内经。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艾灸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原理温和
2、热力,芳香药气刺激肌肤腧穴达到治病目的现代研究: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分类:艾炷灸直接灸无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瘢痕灸体位与穴位选择常用的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等。常用部位胸、背、腹、腰部的局部及腧穴,四肢的局部及穴位。艾炷灸一壮:每燃完一个艾炷艾炷是用纯净的艾绒捏成上尖底平的宝塔形状。灸时置于应灸的穴位上,点燃尖顶部徐徐燃烧。艾炷的制作小——麦粒状中——黄豆大大——蚕豆大标准艾炷——炷底直径0.8cm,炷高1cm,重量0.1g,燃烧时间3-5分钟艾炷灸以壮
3、计数——一般灸3-7壮艾条灸(艾卷灸)艾条: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艾卷。也可在艾卷掺人中药细末制成药条。(一)温和灸1.适应范围:可以治疗常见虚寒性慢性疾病2.用物准备:3.操作方法:选穴→点燃艾条→距穴2—3厘米熏灸5—10分钟→以皮肤充血红晕为度→记录(二)雀啄灸、回旋灸1.适应范围:多用于治疗常见急性病。2.用物准备:同温和灸。3.操作方法:选穴→点燃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施灸部位不固定距离,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或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5分钟→整理用物(艾条熄灭)→记录灸法护理(一)环境安静,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温湿适中。(二)施
4、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灶是先小而后大。施灸疗程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慢性病,顽固性疾病: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健身灸: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灸的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施灸的禁忌(一)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法。(二)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灸。(三)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四)关节部位不宜用瘢
5、痕灸。(五)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不宜立即灸,恐惧者慎灸。艾灸常用穴位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延年益寿保健灸:足三里、气海、关元三伏灸简介天灸:全称为三伏天天灸,即在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具体做法是,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部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效果的。天灸包括三伏天天灸和三九天天灸,但是常见的为三伏天天灸。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后可以再进行加强灸,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
6、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初伏(戊申):夏至的第三个庚日(夏至后第27天)中伏(庚午):夏至的第四个庚日末伏(庚子):立秋的第一个庚日(立秋后的第9天)三伏天的算法作用原理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
7、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三伏贴组成:细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姜汁比例:细辛:甘遂=1:1白芥子:延胡索=2:2穴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腧:第三胸椎旁开1.5寸(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寸)三伏灸适合人群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鼻炎;二是跟
8、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三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常年易感冒者(包括儿童)四是神经功能衰弱者,如失眠等;五是妇产科疾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