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862077
大小: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5
《小学教师交往心理的调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教师交往心理的调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刘学兰【摘要】本文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同事交往心理的调适、与家长交往心理的调适三个方面对小学教师交往心理的调适进行了阐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注意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增进师生的人际吸引;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在与同事的交往中,要平等尊重、有效沟通、相互学习;注意消除封闭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自我中心等心理障碍。在与家长的交往中,要注意对家长予以尊重和平等对待;多进行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在家长面前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与家长交往距离适
2、度。【关键词】小学教师交往心理调适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他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这说明,作为人,交往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提升幸福感。小学教师的交往对象很多,但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学生、家长和同事是他们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如何与他们融洽相处,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心理冲突和障碍,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一、小学教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情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它在学校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健康协调的师生关系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
3、此,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做重要的任务来完成。随着小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师生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在低年级,师生关系稳定,并明显向教师一方倾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对于老师的要求他们会无条件服从,他们会把教师的是非标准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到了小学高年级,同伴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平稳的状态,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学生服从教师的程度有所下降。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会积极接近;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会主动疏远。可见,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一)小学师生关系的类型根据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三
4、类:第一,友好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学生愿意亲近教师,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内心的欢乐和痛苦主动地告诉教师。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接受教育,遵从教师的教诲;教师也能在工作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产生满足感。第二,对立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疏远教师,与教师缺乏交流,有的甚至故意与教师作对。师生相互厌恶和反感,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和情感对立,造成双方的戒备、紧张、对立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第三,一般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介于友好型和对立型之间,表现为学生平时除了有学习上的问题请教老师外,一般不主动接近教师,在校外看见教师总是尽量避开,不主动向老师问
5、好等。(二)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第一,教师主导性。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况。第二,角色规范性。师生关系是由教育教学制度所规定的角色关系,双方都不能自由选择。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都有相应的角色规范。基本的规范是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而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师生关系正是建立在这种角色规范的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如同伴交往那么自由和随意。第三,需要互补性。这主要是从需要上来说,师生关系具有需要互补性。面对学生,教师有“教的需要”,他们会因为没有
6、教的机会而烦恼和遗憾,更会因为教好而懊悔。面对教师,学生有“学的需要”,满足求知发展的需要是大多数学生跨入校门的动因之一。因此,他们往往因学得不多和学得不好而惶惑、焦虑。正是这种互补性需要,推动着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发展,使之不断紧密。第四,面向集体性。师生关系是一种与学校和班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集体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建立师生关系时要有集体观念,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不能和某几个同学过分亲密而疏远了其他同学。(三)小学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从心理层面来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形成正确的角色认知师生关系首先
7、是一种规范的角色关系,因此,师生双方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决定着良好师生关系能否建立。角色认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师生双方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太大,就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师观”上,如果教师认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对学生严格,而学生认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对学生宽容,那师生间就会产生矛盾。在“学生观”上,有的教师认为好学生就是听话且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听话的学生未必是好学生,这种“学生观”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师生关系不协调。所以,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教师观”和“学生观”取得一致,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