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787913
大小:7.95 MB
页数:62页
时间:2020-03-01
《智能物流仓储系统.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实验系统目录2第三部分功能特点第一部分建设意义第二部分建设目标第五部分RFID应用第六部分条码应用第四部分功能简介第七部分GPS/GIS应用第八部分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应用第九部分冷链物流实验室建设第十部分农产品物流实验室建设智能物流核心课程物流信息订单管理、商务管理仓储管理软件使用、ERP、条形码等运输管理软件使用配送线路安排、车辆调度软件使用客户信息统计、分析,办公自动化的使用物流客户需求物流服务营销工作考核与评价掌握物流营销的基本技能,物流营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有一定市场调研能力组织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
2、并制定物流营销计划.负责市场开拓和渠道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物流营销、商务谈判模拟实训仓储管理实务掌握仓储管理方法,能进行包装、存储、搬运等作业,对各类仓储设施设备使用了解仓储管理一般业务和流程,对货物进行入库、存储、分拣、包装、出库等作业,合理保管货物仓储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务选择运输方式与运输工具,优化运输作业线路,运输生产调度根据资源状况和客户要求,针对具体运输要求制定合理的运输计划。车辆调度,合理调配订单运输与配送、运输管理模拟实训配送管理实务掌握配送管理方法,合理进行货物的装载,具有装卸、搬运、包装等协调管理客
3、户订单处理、货物分拣、包装等;车辆调度、送货等运输与配送、运输管理实训客户服务管理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有一定统计分析、心理咨询等相关知识收集客户信息,与之进行联络与沟通;对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对客户投诉进行受理和解决客户关系管理、物流营销、商务谈判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内容能力要求课程与实训1、启蒙阶段(2003-2004)一个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基于GPS/GIS的技术路线;2、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物流行业尝试在高附加值产品上应用RFID标签;借助物流运作的单元化技术,在物流单元上应用RF
4、ID电子标签3、理念提升阶段(2009-)实验室建设意义“物联网”被称为人类面临的又一发展机遇,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根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络终端将达到数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据初步统计,未来5-10年内,拥有物联网专业相关学历或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将成为人力市场上最受青睐的技术人才。通过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感知体验与动手开发的结合、方案设想与实际验证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
5、力,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竞争力,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精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日益蓬勃发展的行业人才需求。近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专业技术。它与任何传统学科都不同,是将诸多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在一起:如射频技术、电磁兼容性、半导体技术、数据保护、密码学、通信技术、制造技术及其它应用技术等。尤其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采用无线电和雷达技术实现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诸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港口、生产自动化、图书、档案管理、医学应用等领域中
6、得到广泛应用。实验室建设目标通过物联网实训室的实施及建设,不断加强教学、教材、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与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将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物联网实训基地;通过物联网实训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质,同时使物联网实训室的管理、教学及科研水平达到国家教育部的评估标准,将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成为RFID技术教学示范中心。物联网实训室是建立在云基础平台的基础之上,构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务的平台,所有的子系统都整合在云基础平台上,各子系统之间通过云基础平台
7、可以构成信息互联互通的物与物间的联网系统,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支持数字校园各种应用的数据中心平台。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物联网企业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人才,培养物联网技术使用企业维护人才,培养基于物联网技术系统二次开发所需的人才。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开发人员、培养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系统开发人员、培养基于物联网技术行业拓展应用人才实验室建设问题1、基础性:使学生了解原理和掌握物联网常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流程和开发方法。2、先进性:采用先进的中间件技术,符合院校实际应用要求。3、可扩展:系统设计
8、预留传感器和执行器件接口,可以任意外接其它器件。基于API接口,学生可以在硬件和软件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学习"+"创新"+"科研"的综合应用。4、灵活性:可基于各种独立的模块,融合各种技术,灵活应用。5、模块化: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模式,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