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

ID:49739965

大小: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4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_第1页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_第2页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_第3页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_第4页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及孵化率探究摘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温度,研究南岭天蚕种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孵卵与孵化。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温度、孵化温度下的孵化率略有差异;孵卵时间与孵化历期长短,与种卵保护温度无相关性,孵卵和孵化期间的温度低,孵卵和孵化期的时间长,反之则短。同时可确定南岭天蚕卵的有效积温,不但高于柞蚕卵的有效积温,同时也高于长白山天蚕卵的有效积温。种卵在-15—10°C条件下保护,对饲养效果无不良影响。关键词天蚕;保卵温度;孵卵;孵化温度;饲养效果中图分类号S8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

2、2011)12-0305-02野生天蚕是一种珍惜的物种,其物种资源分布较广,可分为长白山天蚕、大别山天蚕和南岭天蚕。有关南岭天蚕种卵保护温度、孵卵与孵化温度,幼虫孵化率及饲养效果的报道甚少[1]。该试验在长白山天蚕种卵保护温度的参照下,以低于长白山天蚕种卵的保护温度,探讨种该孵卵与孵化温度以及幼虫孵化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工养殖,调查保种温度对幼虫期的不良影响。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采用自繁南岭天蚕种卵,采取随机取样法,抽取36个单蛾区,卵数为3691粒,有效实用卵数为2339粒。1.2试验设计种卵保护温度-

3、5匸区,分别下设孵化温度18、23、28°C区;种卵保护温度-10°C区,分别下设孵化温度18、23、28°C区;种卵保护温度T5°C区,分别下设孵化温度18、23、28°C区。每个试验区4次重复。1.3试验方法1.3.1种卵保护方法。按试验区设计,分别把种卵放于不同温度的条件下保护。种卵保护温度以-5、-10.-15°C为中心,正负差为0.5〜1.0°CO1.3.2甲醛消毒液的配制。即配制卵面消毒液。用甲醛消毒,按甲醛(36%):水为1:11的比例配制,即可得3%甲醛消毒液。1.3.3卵面消毒方法。在孵化幼

4、虫的前一天,对种卵进行消毒,首先将卵纸浸泡在配制好的消毒液中,药液温度25°C,消毒时间30min,然后用25°C的清水脱药漂洗2〜3次,并及时晾挂在经消毒的室内,待孵化,避免再次感染病毒[2-4]o1.3.4孵卵与孵化温度。按试验区设计,分别把种卵放于不同温度(稚蚕1〜3龄期,相对湿度70%)孵化的条件下进行孵卵与孵化。按区别分别收蚁。1.3.5饲养方法。在塑料大棚内采用蒿柳饲养,温度在20〜28°C,稚蚕1〜3龄期在塑料大棚内饲养,相对湿度70%o3龄后期、4眠之前移出塑料大棚,在自然蒿柳园地饲养。2结果

5、与分析2.1不同保种温度与孵化率的影响不同保种温度与孵化温度对孵化率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天蚕种卵在-5、-10、-15°C内保护,分别在18、23、28°C的条件下进行孵卵和孵化,-5匸区平均孵化率为66.10%,-10.-15匸区平均孵化率为66.99%.58.43%,各区之间的孵化率略有差异,各处理均无冻害发生。孵化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无精卵率高所致,与种卵保护温度低无相关性。分析导致无精卵率上升的因素,除与雌雄成虫交配时间的长短有关之外,也与成虫产卵环境、产卵温度有关。2.2不同保种温度与

6、孵化历期的影响对不同保种温度进行了孵卵与孵化历期的调查。天蚕种卵保护温度-5、-10、-15°C区,于4月10日种卵出库,分别在18、23、28°C条件下孵卵和孵化,由于孵卵和孵化温度的不同,孵卵和孵化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孵卵时间和孵化历期的长短与种卵保护温度无相关性,主要取决于孵卵和孵化期间温度的高低,孵卵和孵化温度低,则时间长,反之则短。在孵卵和孵化期间温度低,卵内胚胎感温不一致,卵群感温差异性大的情况下,孵化历期则长。根据柞蚕卵有效积温(10°C)推算,南岭天蚕卵的有效积温

7、不但高于柞蚕卵的有效积温,同时也高于长白山天蚕卵的有效积温。关于南岭天蚕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2.3不同保种温度与饲养效果的影响对不同保种温度饲养效果进行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各区幼虫发病率在0〜1.13%,平均发病率为0.5%;将天蚕种卵在自然条件饲养,受各种敌害的危害较重,各区危害数为19〜61头,平均危害率为15.8%;保种温度-5°C,在18、23、28°C条件下孵卵和孵化,平均结茧率为83.3%,保种温度-10.-15°C,在18、23、28I条件下孵卵和孵化,平均结茧

8、率分别为82.3%、85.6%o-15°C区的平均结茧率与-10、-5匸的平均结茧率相比较,分别提高3.3,2.3个百分点。各区的结茧数和优茧数之差,均为幼虫作茧后产生在茧内的僵蚕或僵蛹。产生该病的因素与饲养幼虫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有关。3结论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孵化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无精卵率高所致,与保卵温度低无相关性;孵卵时间与孵化历期长短,同种卵保护温度无相关性,主要取决于孵卵和孵化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