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

ID:49723893

大小:103.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03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1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2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3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4页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清代的武举制度范文  清代的武举制度清代的武举制度分四级考试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2)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3)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4)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  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  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殿试及

2、授职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  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  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  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  一、  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  状元自然是出尽了风头,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顺治三年  (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  当时规定武状元授

3、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晶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  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五年  (1727)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  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考试分三场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  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

4、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  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  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  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  一、  二、三场进行。  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  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  二场考步射、技勇。  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  一共三项。 

5、 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  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阅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  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第三项是拿石硕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  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硕。  石号应试者自选,要求将石磺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硕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

6、次完成为合格。  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须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未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  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不得不屡有变动。  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  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  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  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  

7、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  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  这样一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罢了。  当时社会上歧视武人之风极盛,经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粗鲁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比清代前期了。  的弊病武到了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材的问题。  他曾要求打破考试中的传统界限,允许文武生员举人交叉考试,武科举人可

8、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可以改考武科进士。  康熙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  然而,整个清代,文武交叉考试者寥寥无几。  文武各成畛域而壁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长的人材也就越来越少。  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出亦文亦武的博通人材,应该说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之一,也是清朝中后期政坛上出将人相之人材日见匮乏的原因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