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

ID:49708533

大小:88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02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_第1页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_第2页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_第3页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_第4页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全部公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数学常用公式2..4.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②顶点式;③零点式.5.设那么上是增函数;上是减函数.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6.函数的图象的对称性:①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②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7.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①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即轴)对称.②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③函数和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8.分数指数幂(,且).(,且).9..10.对数的换底公式.推论.11.(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1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

2、前n项和公式.1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其前n项的和公式或.15.分期付款(按揭贷款)每次还款元(贷款元,次还清,每期利率为).1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7.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α为偶数α为奇数α为偶数α为奇数18.和角与差角公式;;.(平方正弦公式);.=(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的象限决定,).19.二倍角公式...20.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函数,x∈R及函数,x∈R(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函数,(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21.正弦定理 .22.余弦定理;;

3、.23.面积定理(1)(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2).(3).2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ABC中,有.25.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26.向量的平行与垂直设a=,b=,且b0,则abb=λa.ab(a0)a·b=0.27.线段的定比分公式 设,,是线段的分点,是实数,且,则().28.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29.点的平移公式(图形F上的任意一点P(x,y)在平移后图形上的对应点为,且的坐标为).30.常用不等式:(1)(当且仅当a

4、=b时取“=”号).(2)(当且仅当a=b时取“=”号).(3)(4)柯西不等式(5)31.极值定理已知都是正数,则有(1)如果积是定值,那么当时和有最小值;(2)如果和是定值,那么当时积有最大值.32.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33.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a>0时,有.或.34.无理不等式(1).(2).(3).35.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1)当时,;.(2)当时,;36.斜率公式(、).37.直线的四种方程(

5、1)点斜式(直线过点,且斜率为).(2)斜截式(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3)两点式()(、()).(4)一般式(其中A、B不同时为0).38.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1)若,①;②.(2)若,,且A1、A2、B1、B2都不为零,①;②;39.夹角公式.(,,)(,,).直线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40.点到直线的距离(点,直线:).41.圆的四种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2)圆的一般方程(>0).(3)圆的参数方程.(4)圆的直径式方程(圆的直径的端点是、).42.椭圆的参数方程是.43.椭圆焦半径

6、公式,.44.双曲线的焦半径公式,.45.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P,其中.46.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1)顶点坐标为;(2)焦点的坐标为;(3)准线方程是.47.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或(弦端点A,由方程消去y得到,,为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的斜率).48.圆锥曲线的两类对称问题:(1)曲线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曲线是.(2)曲线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曲线是.49.“四线”一方程对于一般的二次曲线,用代,用代,用代,用代,用代即得方程,曲线的切线,切点弦,中点弦,弦中点方程均是此方程得到.50.共线向量

7、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b存在实数λ使a=λb.51.对空间任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满足,则四点P、A、B、C是共面..57.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若A,B,则=.58.点到直线距离(点在直线上,直线的方向向量a=,向量b=).63.面积射影定理(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为).64.欧拉定理(欧拉公式)(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65.球的半径是R,则其体积是,其表面积是.66.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67.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

8、理).68.排列数公式==.(,∈N*,且).69.排列恒等式(1);(2);(3);(4);(5).70.组合数公式===(,∈N*,且).71.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2)+=72.组合恒等式(1);(2);(3);(4)=;(5).73.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是:.74.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75.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76.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P(A+B)=P(A)+P(B).77.个互斥事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