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99471
大小:4.10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2-27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世界地图引出发现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读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并标出段落序号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读一读:静谧mì呈现chén振奋zhèn资料zī召开zhào浩如烟海hào源源不断yuán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资料召开起源呈直角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从世界地图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
2、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四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却于第四次考察时不幸遇难。魏格纳介绍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静谧是宁静的意思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发现的?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病房:静谧舒适魏格纳性格:豪放、好动对比坐卧
3、不安随着大陆漂移说发现的深入,最初在病房里坐卧不安的魏格纳,心情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描写魏格纳发现及其心情的句子。发现一: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非洲的西海岸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吻合几内亚湾巴西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太平洋北冰洋发现二: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
4、突出部分。发现三: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互动解疑1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与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吻合2巴西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相吻合3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不可思议)(精神大振)(兴奋极了)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可能是巧合吧?除非……地图上的发现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海陆分布。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2亿年前大陆漂移学说学到这里,你觉得魏格纳是个怎样的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魏格
5、纳的优秀品质何止于此,请大家朗读7自然段,看看魏格纳还是个怎样的人?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魏格纳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6--8)1、著名科学家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他还是坚信自己的想法。“枉费心机”:白白耗费心思。3、他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4、他奔赴世界各地进行实地考察。2、在各洲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
6、“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推理: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当时,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连在一起的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大陆漂移学说事情发展的顺序:发现推测论证启示魏
7、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小结:本文叙述的是(魏格纳)在住院时,无聊中观察世界地图,无意中发现了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较好合一在起。接着进行认真思考、查找资料进行论证,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并高度赞扬了他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