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78699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2
《致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公开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致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公开信家长朋友们:你们好!和你们相识在金色的九月,感到非常高兴。当您牵着孩子的手,把他(她)交到我们时,我们知道您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您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是不是热爱学习,会不会喜欢老师、同学……请您相信,我们会像您一样爱您的孩子。为了使您的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请您配合我们做好以下一些工作:一、对您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一些交通规则,切忌在路上边走边玩,如玩球、追逐等等。教育孩子和同学玩耍时,做一些比较安全的游戏,不可追跑,不可以用石头、小刀等,以免发生意外。二、培养孩子
2、动静分明的习惯。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原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变成了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如让他看看书、画些画等等,做这些事时,还能培养他们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玩;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一遍;作业做错后及时改正
3、等。四、培养孩子自己收拾学习、生活用品的习惯。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让孩子不再依赖父母。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表。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及常规,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六、培养孩子
4、文明与人交往的习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环境建设开始,让“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充满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空间。七、和孩子同读一本书。阅读,是当今每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孩子的学习起步阶段,最容易培养好这一习惯,请您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同读一段时间,至少看一个故事,听一段录音,等等,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觉阅读的习惯。八、建设家庭学习文化,认真配合老师有步骤地培养。在入学的第一个星期里,我们任课教师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教育与培养:1、知道走路排队靠右行走,楼内轻声慢步,不追跑打闹。2、知道什么是上
5、课下课,在课堂上不随便下座,不喝水,不吃东西,不随便乱说话,发言先举手,不乱做小动作。3、引导孩子认真准备、整理、收拾学习用品的习惯;4、控制使用橡皮的数量,减轻书写负担,提高作业速度;5、使用作业统计表,鼓励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自我检查作业的习惯,等等。6、教给孩子一些儿歌:⑴课前准备:上课铃声响,轻轻进课堂,书本摆放好,静候老师来。⑵听讲姿势:手儿桌上放,脚儿地上放,腰儿挺起来,坐正看前方。⑶上课听讲:身体要坐正,小手不乱动,老师讲,用心记,同学说,用心听,勤思考,善总结,你当演讲家,我做评论家,比比谁是小专家。⑷课间礼仪:课间活动不
6、追跑,上下楼梯靠右行;说话走路都要轻,室外游戏讲文明。⑸集会礼仪集会排队快静齐,不说话来不乱挤;仔细倾听懂礼仪,热情鼓掌表情意。⑹放学歌:放学排队讲秩序,集合口令快静齐;行走出门不散队,安全回家是第一。 建议您也和我们一样制作一些必要的提示,贴在孩子学习的场所,以便孩子在家里能和在学校一样得到有效地培养。九、准备好以下学习用品。双肩书包,选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从孩子的健康着想,最好挑选面料轻薄、双肩背的,二是从审美、安全的角度考虑,书包的颜色要鲜艳、醒目,便于汽车司机识别,可以保证孩子过马路时的安全。文具盒,功能不要太多,简单为好,以免
7、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文具盒里每天至少有5支削好的铅笔及尺子、橡皮、转笔刀。铅笔以六棱、HB为最好,因为软硬适中,铅的颜色不是太黑,橡皮是绘图用的较软的一种(不要买各种奇形怪状的橡皮),孩子能擦得干净,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使用转笔刀。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也要有一个养成过程的,需要家长、孩子及学校共同配合,在平时就注意加以培养。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有害终身。科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真心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努力地、顺利地渡过这非常重要的
8、第一个21天! 你们的朋友、一年级全体教师 2009年9月1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