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50795
大小:43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03
《HP5200打印机说明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HP5200打印机说明书CAD输出图文超清晰评测A3激打HP5200 HPLaserJet5200是HPLaserJet5100的升级产品,他继承了上一代产品的特点,同时增加了MAC操作系统支持和中文操作面板,还提升了打印速度和定影器寿命。更适合大量输出图形图像的行业使用。 ●外观简洁 HPLaserJet5200采用白色与灰色的搭配,时尚又不失商用气氛。外形设计简单中体现出细致,进纸口、处置口、操控面板与显示屏的人性化,更便于用户的使用,下面我们一一给读者介绍。 HPLaserJet5100
2、升级产品HPLaserJet5200 正面是可以收缩的前进纸口,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可以防治A3、A4等不同大小的纸张。如果用户是有特出行业需求,如使用硫酸纸以及一些特种纸张,也可以通过前端的进纸口打印。 进纸口的下方是纸盒,用户可以通过左边的蓝色标记,识别出打印机内部还有多少可用纸张,右边标记着内放打印机的尺寸,用户完全不用打印纸盒就可对纸盒内部了如指掌。 前端进纸口 后步出纸口 上面左图片展示的是完全展开的前端进纸口,右边图片展示的是完全展开的后
3、端出纸口。这个设计是HPLaserJet5200的一个亮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改变了成像的走纸路线,使用一字进纸方式避免了卡纸现象。 HPLaserJet5200的侧面设计 HPLaserJet5200的右侧设计有电源开关,便于用户开关,却不会被小孩子轻易找到随便按,在开关的旁边还有两个便于用户搬运的凹槽,这也就是编辑觉得惠普产品设计人性化之一。另外,将散热器设计在侧面,散热性会比在背后散热性更好。 顶部设计简单实用 背后数据接口设计在一起方便 顶部的设计比较简单
4、,首先是一个出纸口,这个出纸口不是刚才介绍的一字出纸口,是一个S出纸路的方式,大多数是使用纸盒内部纸张走的成像路线(惠普通常的成像方式)。出纸口的右侧是控制面板和液晶显示屏,最靠近用户的顶部设计有一个小的出纸挡板,便以用户取走打印文件,也便于成批打印时候纸张散热。 HPLaserJet5200的背面将数据接口都设计在一起,从使用中可以感受到方便,因为有些产品会将数据线和电源线分开设计,使得打印机的背面线乱糟糟的。 顶部出纸挡板 打开的顶部可以看到硒鼓 打印机的
5、顶部是可以打开的,硒鼓和定影组就在这里可以看到,如果用户在使用中一旦卡纸,可以从这里取出。 外观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给用户介绍一下HPLaserJet5200的按键、显示屏以及数据线接口。 操作面板的设计,是一个产品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与使用者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按键功能的人性化以及细微之处,是用户判断一个产品的最初接触面,好的设计让用户爱不释手,拙略的设计让用户不在愿意用这个产品,有的时候用户还会以偏概全的认为这个产品就是烂,HPLaserJet5200得操控面板怎样呢!随编辑一起看看吧。
6、●按键 简单却功能强大是惠普的一贯特色,在按键中最显眼的有三个,蓝色的问号按键是当操作时出现问题用户不知原由时的提示按键,需要如何解决会在显示屏上告诉用户;红色按键是停止按键,当用户打印错误需要立即停止时,这个按键可以帮用户急事解决,以免浪费耗材;绿色按键是确认按键,是在打印前对纸张类型、克重、大小等诸多设置调整的确认键。 简单的操作面板 旁注有菜单的按键就是在打印前,调出菜单让用户选择的基本见,通过绿色按键上下的按键调整选项,绿色确认按键进入需要的子菜单操作,绿健左侧的就是返回上一级菜单的按键
7、,操作比较简单。 在按键的下面有三个提示灯,正常情况下标注有就绪的绿色指示灯是亮起的,便是机器正常待机状态;中间的数据灯亮起时,表明打印机正在接受数据;注意灯亮起,就意味着打印机有卡纸等状况出现了,不能正常打印。 ●显示屏 显示屏可以同时显示,两行中文字,内凹于机身中的设计减少了光线的折射,使得用户可以在更多的角度看到显示屏上的字。 内凹的显示屏设计 ●接口 在打印机背后的数据接口有三个,最上面的是可以拓展的网卡借口,由于我们评测的是HPLaserJet5200L这款机器,因此他不配
8、置网卡。网卡口的下面是1个IEEE-1284并行端口,最下面是1个USB端口,它的右侧就是电源线接口。 ●标称性能[table=520px][tr][td]HPLaserJet5200L(参数报价评论)打印机类型黑白激光打印机硒鼓型号Q7516A硒鼓寿命12000张缓存32MB接口1个IEEE-1284并行端口,1个USB端口字体103种内置可扩展PCL字体、93种内置PostScript字体最高分辨率1200×600dpi黑白打印速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