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546539
大小:4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02
《高中文言虚词详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考试说明》中列出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屈原列传》)(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死而
2、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2、代词用于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3、助词(附在其它词上)(1)表时间,“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如: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3、是而已。(《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4、同“呵”,喝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如: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猜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
5、)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四、乃1、副词(1)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才”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情理上的逆转相悖,可译为“却、竟(竟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对数量或范围的限制。可译为“仅”。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
6、,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译为“你、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用作动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窃符救赵》)4、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3)第一人称,
7、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1)表示测度,可译为“大概”。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示希望,可译为“还是”。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
8、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