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526297
大小:51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02
《鄂教版中考语文模拟联考试卷(二)D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鄂教版中考语文模拟联考试卷(二)D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0分)(共4题;共20分)1.(6.0分)补写句子。 (1)《行路难》诗中借用典故希望得到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写沙漠奇寒、彤云密布的
2、景象,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4)《十五从军征》中描绘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后所见的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带着浓浓的年味,携上美好的憧________憬,我们走进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抬头仰望历史的星空,我们中华民族人才辈出:【A】直为国家核事业面鞠躬尽疼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为民族争取自由而慷慨________淋漓的闻一多,【B】有俯首甘为儒子牛的鲁迅,更有无数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的红军……【C】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他们身上展现了一种令人敬
3、佩的精神——家国情怀。同学们,青春年华正当时,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希望将来的自己不是现在自己深恶________痛绝的那个人,【D】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请卷起裤腿,不泄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让我们一起抓住这美好的春光时刻,努力学习吧!(1)文段中横线前的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chōng gài è B.chōng kǎi wù C.tòng gài wù D.tòng kǎi è 第11页共11页(2)文段的四个画线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 B.B
4、 C.C D.D (3)文段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词性有误的一项是()A.带着浓浓的年味,携上美好的憧憬,我们走进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动词)B.有为国家核事业而鞠躬尽疼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连词)C.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请卷起裤腿……(介词)D.让我们一起抓住这美好的春光时刻,努力学习吧!(美好:名词)3.(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生命如树,葳蕤勃发。即使足迹迤逦,也不忘时代赋与的使命。芳华如星,熠熠璀燦。即使时光匆遽,也不会轻言殒落。(1)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生命如树,葳蕤勃发。(2)给文
5、段中划线的字注音。________________迤逦熠熠(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4.(4分)阅读《壶口瀑布》全文,回答问题。第11页共11页(1)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①文章第②段:________②文章第③~⑤段:________(2)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3)赏析理解下列句子。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②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
6、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4)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二、阅读理解(50分)(共5题;共48分)5.(6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1)诗中“仿佛”一词用得极为传种,请做具体分析。(2)结合苏轼生平,请你谈谈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两句的理解。6.(14.0分)(2015•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知之难乎
7、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第11页共11页〔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非知其姓与名也 ________ (2)千不得百焉
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