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485081
大小:26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02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 11.2 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和效率 同步练习B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学期11.2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和效率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2分)盐城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化为()A.内能 B.电能 C.化学能 D.机械能 2.(2分)以下用电器中,工作时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与其他三件不同的是()A.电风扇 B.电炉 C.电饭锅 D.电热水壶 3.(2分)下图所示的几种用电器工作时,以电能转化为内能为应用目的是()A. B. 第8页共8页C.
2、 D. 4.(2分)(2015•百色)下列电器中,利用电流热效应来工作的是()A.电冰箱 B.洗衣机 C.电视机 D.电饭锅 5.(2分)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存在能源危机B.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C.任何制造永动机的设想,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巧妙,都是一种徒劳D.轻绳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连接一重物在竖直面内来回摆动许多次后总会停下来,说明这个过程中的能量不守恒6.(2分)下列几种情况,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爆竹点燃后,腾空而起 B.陨石坠入大气层,
3、成为流星 C.用锤子砸铁块,铁块变热 D.古代人钻木取火 第8页共8页7.(2分)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燃料燃烧时,内能化为化学能; B.加热电器工作时,内能转化为电能 C.“烤火取暖”,说明内能可以转移; D.能量无论是转化还是转移,能量总和会逐渐减少 8.(2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内燃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B.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C.电动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电磁继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装置 9.(2分)市场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在太阳的照射
4、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凉意,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A.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B.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10.(2分)关于图所示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酒精在燃烧的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试管内水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的 C.瓶内气体对塞子做功,内能增加 第8页共8页D.塞子被冲出的过程中,瓶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二、填空题(共3题;共8分)11.(3分)某家用电热水壶的额定功率是1.5kW,正常工作3min该电
5、热水壶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J,不计热量损失,可将1.5L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 ________℃,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________.[ρ水=1.0×103kg/m3C.水=4.2×103J/(k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2.(3分)小明家买了一个电热水壶,好学的小明仔细查阅了电热水壶的相关介绍.电热水壶工作原理:电热水壶接通电源加热后,水温逐步上升到100度,水开始沸腾,水蒸汽使蒸汽感温元件的双金属片变形推动蒸汽开关,从而使电热水壶在水烧开后自动断电.如果蒸汽开关失效,壶内的水会一直烧下去,直到水被烧干,发热元件温度急剧上升,位于发热盘底部有两个双金属片,会因为热
6、传导作用温度急剧上升,膨胀变形,断开电源.使用PTC加热元件代替发热元件,可以有效防止因为干烧而出现的着火危险.PTC加热元件的干烧温度可以设定在150℃~250℃之间的任何温度.当温度到达设定的温度后,PTC元件的电阻迅速增加,加热功率急剧改变,使其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而不会继续上升.PTC加热元件的自动控制温度性能是绝对可靠的,它靠的是PTC本体内的电阻变化而控制温度,而不是依靠任何触点控制.所以现在很多高档的电热水壶采用了PTC加热元件.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电热水壶要求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保温电热水壶,将煮水与保温合二为一.具有保温功能的水壶,大多有两个发热管,有一个保温发热管
7、是通过保温开关单独控制的,可以让用户控制选择是否持续保温,以达到一定时间后,仍然使水温保持在可以冲茶、泡面等的合适温度.在准备使用时,发现家中没有三孔插座,于是小明爸爸就把三角插头上面的一个角弄弯了插在两孔插座里,然后烧水.(1)电热水壶工作原理的描述中,水蒸气使蒸汽感温元件的双金属片变形,推动蒸汽开关,里面的能量转化关系是________ 能转化成________ 能.这种能量转化关系与汽油机的________ 冲程原理相同.(选填“吸气”、“压缩”、“做功”、“排气”)(2)当温度到达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