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388240
大小:11.57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2-05
《无线充电技术.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illson2012/07/07内容来源网络,个人整理,仅供参考無線充電技術目錄一、無線充電技術簡介二、無線充電技術原理三、無線充電技術應用四、無限充電與有綫充電比較一、無線充電技術簡介隨著生活中的電子設備越來越多,在不知不覺中各種“理不清”的線纜以及需要事先佈置好的插座卻給我們帶來了與日俱增的困擾。什麼是無線充電技術?一、無線充電技術簡介無線充電技術(Wirelesschargingtechnology):無線充電技術引源於無線電力輸送技術,利用電磁波感應原理及相關的交流感應技術,在發送和接受端用相應
2、的線圈來發送和接收產生感應的交流信號來進行充電的一項技術。京 東 價:無線充電的方式:二、無線充電技術原理1.電磁感應式2.無線電波式3.磁場共振式4.其他(微波、超聲波、鐳射,電場耦合)電磁感應——初級線圈通以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通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產生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受端。1.電磁感應式二、無線充電技術原理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受裝置組成,接受電路可以捕捉到從牆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做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二、無線充電技術原理2.無綫電
3、波式3.磁場共振式二、無線充電技術原理由能量發送裝置和能量接受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技術種類傳輸功率傳輸距離缺點電磁感應幾瓦到幾百千瓦<=1cm被充電產品必須置於充電器附近無線電波上百毫安培培培10m左右傳輸功率小電磁共振幾千瓦3m至4m必須對頻率進行保護二、無線充電技術原理三、無線充電技術應用無線充電技術可用在消費電子領域,汽車行業等戴爾展示的無需電源的筆記本電腦1.EMF的頻率範圍十分寬廣(0-300GHz),有時也被稱為電磁輻射(E
4、MR)或電磁能(EME)。國際非離子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發表聲明稱:“目前尚無實質證據顯示在ICNIRP限值水準或以下的輻射環境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包括引發癌症)。”2.磁場會對設備或者其他器件產生干擾;可能引起電池發熱;可能干擾在金屬部件裏的產生電環流遮罩減少中低頻率磁場干擾,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採用高磁導率材料來轉移磁通量,二是通過法拉第定律形成相反的磁通量。3.產品的標準化:是解決產品推廣的關鍵,無線充電聯盟(WPC)主推國際無線充電標準QI。聯盟現有成員包括諾基亞、三星、索尼愛立信等5
5、0多家公司。QI無線沖電標準包括介面定義、表現要求、認證測試三個部分,只有獲得認證的產品才能允許使用QI標識。三、無線充電技術應用四、無限充電與有綫充電比較優點缺點有綫充電1.能源轉換一次性獲得,電能損失小,節能環保;2.交直流轉換一次性,不存在中高頻電磁輻射;3.設備技術含量低,經濟投入不大,維修方便;4.1.設備的移動搬運和電源的引線過長,主要是人工作業繁瑣;2.設備以及在對電動汽車充電時其公共占地面積過大;3.在人工作業過程中,極易出現設備的過度磨損以及不安全性等因素。無綫充電1.利用無線磁電感應充
6、電的設備可做到隱形,設備磨損率低,應用範圍廣,公共充電區域面積相對的減小,但減小的占地面積份額不會太大。2.技術含量高,操作方便,可實施相對來說的遠距離無線電能的轉換,但大功率無線充電的傳輸距離只限制在5米以內,不會太遠。3.操作方便。1.雖然設備技術含量高,但設備的經濟成本投入較高,維修費用大。2.因實現遠距離大功率無線磁電轉換,所以設備的耗能較高。3.無線充電設備本身實現的是二次能源轉換,也就是將網電降壓(或直接)變為直流電後在進行一次較高頻率的開關控制交流變換輸出。由於大功率的交直交電流轉換是進行電
7、能的二次性無線傳輸原因,所以電磁的空間磁損率太大。4.因為採取無線傳輸,磁能的無用功耗損會隨著設備的功率增高而上升。5.無線充電設備的電磁輻射會對生物造成很多不利的因素。蘋果無線感應電荷充電技術專利美國專利商標局日前公佈了蘋果獲得的多項專利,其中一項是關於新的基座設備,利用這款新的基座設備,用戶將iOS設備放在其正上方或者旁邊就可以給設備進行無線充電。這個新的基座整合了再輻射天線增強無線信號完整性、感應電荷電線以及無線或光學資料連接。這項專利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其感應電荷機制:基座外殼的設計是讓用戶通過一個
8、感應電荷匹配機制來給手持設備的電池充電,整合再輻射天線來完善無線通信。感應電荷匹配機制和接收埠之間使用電線來連接。雖然蘋果還沒有在iOS設備上使用感應電荷基座,但是Palm此前就已經在第一代Pre智慧手機上使用了這種基座,名為Touchstone。Thank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