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339188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9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倍数和因数》认识说课稿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倍数和因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好本章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树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尝试观察、归纳、类
2、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动手操作和写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2.过程与方法: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是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
3、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我觉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学会尝试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4、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六.教学程
5、序及设想(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电脑演示相应的图形。 板书:12×1=12 6×2=12 4×3=12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是12的因
6、数,4也是12的因数。”(边说边在屏幕上显示)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1.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7、”。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3.练习。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知道了12是3的倍数,3的倍数还有哪些?2、能总结一下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3、能找出2的倍数或5的倍数吗?选择一个找找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3、6、9、12、15……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先小组讨论,再
8、交流。(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