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攀枝花市实验学校八年级二、五班适用5、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遵循欧姆定律,即:导体中的电流,在阻值不变时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不能理解为:导体的电阻不变,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压不变,电阻与电流成反比.6、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之一:U=IR仅的物理意义可以解释为:在知道导体中流过的电流大小和导体本身阻值的情况下,可以求得导体两端的电压;但不能理解为阻值不变,电压与电流成正比,也不能理解为电流不变,电压与阻
2、值成正比。原因在于电压是电流产生的原因;电阻是导体的性质,与电压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电流的大小。用公式表示就是:其中电流的单位必须用安培;电压的单位必须用伏特;电阻的单位必须用欧姆。否则必须进行单位换算。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7、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之二:R=U/I,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在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以求得电阻,且同一导体两端的电流总是随电压同倍增加。但不能理解为:电流不变,电阻和电压成正比或者电压不变,电阻与电流成反比。原因在于:电阻的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
3、积、长度和温度有关,是导体的性质。与导体两端是否加电压或者是否有电流通过都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不存在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8、电阻和电压、电流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但是电阻的连接方式和电路中电阻的大小变化会影响电压、电流的分配。9、在多个电阻(用电器)串联的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结合欧姆定律,任意两个电阻(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阻值有如下关系:U1:U2=R1:R2即:电压比等于电阻比。也就是说:电压和电阻成正比,阻值大的那个电阻(用电器)获得的的电压也较大。10、在多个电阻(用电器)并联的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
4、压相等,结合欧姆定律,任意两个电阻(用电器)两端的电流和阻值有如下关系:I1:I2=R2:R1即:电流比等于电阻比的倒数。也就是说:电流和电阻成反比,阻值大的那个电阻所在的支路通过的电流较小。课本习题详解1、一条电阻丝的电阻是97Ω,接在220V的电压上,流过的电流是多少?已知:R=97ΩU=220V求:I解:由欧姆定律I=U/R,知所求I=220V/97Ω=2.27A答:所求电流大小为2.27A.2、把5Ω的电阻R1和15Ω的电阻R2串联起来,接在电压是6V的电源上,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已知:R1=5
5、Ω,R2=15Ω,U=6V求:I解法一:电阻R1和R2串联,所以R总=R1+R2=5Ω+15Ω=20Ω根据欧姆定律知所求I=U/R总=6V/20Ω=0.3A答: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0.3A解法二:两个电阻串联,电压比等于电阻比,即:U1/U2=R1/R2,而且,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即U1+U2=U,合并两式可以推出:U1=(R1U/R2)/(1+R1/R2)=1.5V所求I=I1=U1/R1=1.5V/5Ω=0.3A3、电阻R1和R2并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V,如果R1为80Ω,通过R2的电
6、流为0.2A,求R2.你能用三种方法求出答案吗?已知:R1=80Ω,I2=0.2A,U=24V求:R2解法一:由于两电阻并联,两端电压相等,所以U1=U2=U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知R2=U2/I2=24V/0.2A=120Ω解法二:由欧姆定律知I1=U1/R1=24V/80Ω=0.3A两电阻并联,电流比等于电阻比的倒数,即I1/I2=R2/R1,所以R2=I1R1/I2=0.3A×80Ω/0.2A=120Ω解法三:两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为R总=R1R2/(R1+R2),干路总电流I总=U/R总而I总=I1+I2
7、所以I1+I2=U(R1+R2)/R1R2所以R2=UR1/(I1R1+I2R1-U)=24V×80Ω/16V=120Ω答:所求R2为120Ω.11、有关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几个重要公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V1R1R2V2VAA1A2A2R1R2V1V2A1AV电压:U=U1+U2=I1R1+I2R2电流:I=I1=I2=U1/R1=U2/R2电阻:R=R1+R2=U1/I1+U2/I2比例关系:U1/U2=R1/R2电压:U=U1=U2=I1R1=I2R2比例关系:I1/I2=R2/R1电流:I=I
8、1+I2=U1/R1+U2/R2电阻:R=R1R2/(R1+R2)=U1U2/(I1U2+I2U1)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第一步:(在草稿上)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待求量。第二步:分析。①简化电路判断各用电器(电阻)之间的连接方式.②利用已经介绍过的串并联用电器(电阻)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公式找出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等量关系。第三步: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再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