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12642
大小:20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2-01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陈代谢基本类型一、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生物体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表解来概括: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
2、作用把从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储存能量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把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释放能量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按照自然界中生物体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方式的不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自养型异养型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需氧型厌氧型自养型绿色植物直接从外界环境摄取无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进行,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少数种类的细菌,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化
3、能合成作用:概念:生物体利用体外环境中无机物氧化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的,这种合成作用于叫做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适合于生长在中性,微碱性,含氧、NH3或NH4盐的土或水中。过程:2NH3+3O22HNO2+2H2O+能量(化学能)2HNO2+O22HNO3+能量(化学能)6CO2+6H2OC6H12O6+6O2C6H12O6的能量来自于氧化无机物所放出的能量NH3只有形成硝酸盐才会被植物体所吸收。如[硫化细菌]2H2S+O22S+2H2O+能量2S+3O2+2H2O2H2SO4+能量使环境酸性增大,在农业上可改造碱性土,但亦会腐蚀地下水管道而造成危害。及硫细菌和铁细菌。光合作
4、用化能合成作用相同点将无机物(CO2和H2O)合成为有机物(主要是C6H12O6)不相点能源来源不同光能无机物氧化分解的能量异养型人和动物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像硝化细菌那样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它们只能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叫异养型。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也属于异养型。需氧型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需氧型。厌氧型乳酸菌和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等少数动物,在无氧的条件下,仍能够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从中获得维持
5、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称这种新陈代谢类型为厌氧型。厌氧型生物的特征:有氧存在时发酵受到抑制。另外,还有一种兼性厌氧型生物酵母菌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3.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光合作用型(如各种绿色植物)化能合成作用型(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同化作用捕食(多数动物获取营养的方式,如羊吃草、狼吃羊)异养型腐生(如蘑菇、酵母菌、乳酸菌)寄生(如蛔虫、结核杆菌)需氧型(即有氧呼吸型)(多数生物都属此类)厌氧型(即无氧呼吸型)(如体内寄生虫、乳酸菌)课堂训练1.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不同点是()A.进行这两类
6、作用的生物种类不同B.用以合成有机物的无机原料不同C.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中所需的酶不同D.所需能量的来源不同人只是在局部组织缺氧时,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而不能在完全缺氧下进行无氧呼吸,完全缺氧时人将窒息而死亡,所以人不属于厌氧型生物.D2.人和高等植物的局部组织在缺氧时,能进行暂时的无氧呼吸,是否人既是需氧型又是厌氧型?3.存在泥土中及正常人呼吸道内的破伤风杆菌不会使人致病,当深而窄的伤口内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则会由于大量繁殖而致病。破伤风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为 ()兼性厌氧型生物B4.酵母菌异化作用属哪种类型?A.需氧型 B.厌氧型5.口头回答下列生物代谢类型(1)牛
7、、羊等大多数动物——(2)绿色植物———————(3)蓝藻—————————(4)蛔虫—————————(5)硝化细菌———————(6)蘑菇—————————(7)乳酸菌————————(异养需氧型)(自养需氧型)(自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自养需氧型)(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