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

ID:49205030

大小:600.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2-01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_第1页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_第2页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_第3页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_第4页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藏工程课件 2.3底水锥进.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节底水锥进在许多油田的开发实践中,气水锥进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出现将使产油量显著下降。所以,控制或至少延缓气水锥进是十分重要的。在有底水的油藏中,油藏开采以前,水位于油层的下部,油位于油层的上部。如果在含油部分钻一口生产井进行采油以后,打开层段下面将形成半球状的势分布,如下图所示。由于垂向势梯度的影响,油水接触面就会发生变形,在沿井轴方向势梯度达到最大,其接触面变形也最大。因而,此时的接触面形成喇叭状,这种现象即为底水锥进。机理势梯度不同,流体向井流动快慢不同,形成水锥形状不同。锥体的上升速度取决于该点处势梯度值的大小以及该处岩石的垂向渗透率Kz锥体的上升高度取决于由水油密度差引

2、起的重力与垂向压力梯度的平衡油井的产量小于临界产量,将形成某一稳定的锥状体,其顶部不再向上扩展。因此只要油井的产量qo小于临界产量qocrit生产,底水的锥状体就是稳定的。油井产量qo超过临界产量qocrit时,油水的接触面将不断上升,水锥体变得不稳定,并一直上升窜入井底,随之油井开始产水,含水不断上升。因此,临界产量可定义为无底水产出时的最高产量。稳定水锥不稳定水锥开采底水油藏,必须考虑:无水采油期的临界产量qocritQo>qocrit时见水时间及fw随时间的变化油藏工程上常用的方法有:优化射孔、临界产量与临界压差的控制;采用水平井方案开发底水油层;开发中后期加密井调整技术。通过控

3、制油井产量,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一般不合适;优化射孔方案一般在新井投产时进行设计;采用水平井开发方案在初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随着水脊的形成,含水也要上升;井网层系调整。目前控制底水锥进主要技术措施采油工艺上主要技术措施:打人工隔板以阻挡底水技术。为提高注入水的水驱效率而建立水井隔板,根据堵剂在地层中不同位置所承受的压差不同,采用强度不同的堵剂段塞和多轮次注入方式来达到扩大隔板范围的目的。常用的堵剂:水泥+粉煤灰或水泥+粘土堵剂凝胶类堵剂:木质素磺酸盐系列堵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隔板封堵剂油井凝胶隔板实例油井打隔板形状控制底水工艺的发展趋势:研究开发既能保证油井产量,又能控制或减缓底水锥进的

4、有效方法。使用采水消锥与凝胶隔板相结合的工艺,可积极地控制底水锥进,又能保证油井产量,是底水锥进控制措施的发展方向。一、临界产量的计算h0rebhv水油t=0r形成稳定水锥时,水锥体中的水是不流动的,则锥体表面以下当So=Sor时,Pc=0,故水锥体内部Po=Pw=P根据势的定义流体不可压缩油水界面处的势与r=re处油相中的势相同——水锥体顶部油相中的势记与生产井处油相中的势之差,且为常数(恒压差)定义无因次势无因次高度令h0rebhv水油t=0r作图法确定水锥体的临界高度,绘制曲线,过(1,0)点作切线切点处为若已知泄油区外边缘的势梯度及岩石径向渗透率Kr,则临界产量:令径向无因次长

5、度,kv垂向渗透率无因次化函数Ω(rDe,bD)值由Chierici等人绘成图版,该图版的使用范围为函数Ω(rDe,bD)可用回归公式表示:用SI制单位表示为:qocrit—临界产油量,m3/dho—地层中含油部分的高度,m;kr——油藏岩石在径向上的渗透率,10-3μm2;kz——油藏岩石在垂向上的渗透率,10-3μm2;Bo——原油体积系数,m3/m3;re——油井泄油半径,m二、预测底水锥进时间在底水油田开发初期,如果以临界产量生产,产油量很低,以至于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往往采用高于临界产量生产,那么随之而来的时水锥体不断上升,最终窜入油井。此时,须估计水锥突破时间突破后含

6、水率的变化定义无因次水锥高度HDv:无因次时间tD:由数值计算和实验资料,可得无因次突破时间和无因次水锥高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时,水锥突破井底,可计算(tD)BT,由定义计算突破时间tBT1.水锥突破时间2.突破后油井含水以数值模拟为基础,某一时刻含油部分厚度ho,含水部分hw,油井在整个厚度上(ho+hw)完井生产,水油比:设地层均质,随油井生产ho、hw变化,qw/qo也变化,特征含水率:2.4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1精确解2近似解1)精确解油水粘度相同,刚性驱替。直线排状注水系统ad利用上式可以计算当初始注水和含水100%时的注水量,即产量。交错排状注水系统五点井网反七点井网反九点

7、井网角井边井2.4面积注水开发指标计算1精确解2近似解考虑油水粘度比的影响和活塞性第五节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可流动性背景:实践表明,当油井完全水淹,仍有相当量的原油剩余在储层中,孤东二、三区含水94%时,采出程度仅20%左右。剩余在地层中的原油称为剩余油。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便于采用EOR或水动力学方法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一、微观驱替效率注水微观驱替效率ED:从注入水波及的孔隙体积中采出的油量与被注入水波及的地质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