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01655
大小:2.38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2-01
《_压力控制阀-好.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压力控制阀概述1.压力控制阀:是用来控制液压系统中油液压力或通过压力信号实现控制的阀类。2.共同特点:是利用油液压力和弹簧力相平衡的原理进行工作的。3.分类:1)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和压力继电器等。2)按工作原理分:直动式和先导式。一、溢流阀按结构形式分?直动型溢流阀?先导型溢流阀(一)直动式溢流阀---滑阀式结构原理:由1-调节螺母、2-弹簧、3-阀芯、4-上盖、5-阀体、6-调节杆组成阀体上进油口旁接在泵的出口,出口接油箱。(一)直动式溢流阀---滑阀式工作原理:职能符号:(一)直动式溢流阀
2、---滑阀式特点(1)溢流阀不工作时阀口是常闭的,进出油口不通。(2)溢流阀控制阀芯运动的压力油来自于进油口。(3)溢流阀是控制进油口的压力为调定值或限制最大值。(4)溢流阀阀口只要打开有液体流过,溢流阀进油口的压力就等于调定值而不变。(5)溢流阀的出油口接油箱,因此泄漏油液采用内泄式流回油箱。结构组成:它由先导阀和主阀组成。先导型溢流阀(2)先导式溢流阀结构:先导阀+主阀调压弹簧2,平衡弹簧4远程控制口K:实现远程调压。K口打开,p由控制油压决定;K口堵上,p由先导阀ps决定。职能符号:一、溢流阀溢流阀的用途1.做
3、定压阀用定压溢流作用-在定量泵节流调节系统中,定量泵提供的是恒定流量。当系统压力增大时,会使流量需求减小。此时溢流阀开启,使多余流量溢回油箱,保证溢流阀进口压力,即泵出口压力恒定(阀口常随压力波动开启)。1-定量泵2-溢流阀3-节流阀4液压缸2.做安全阀用安全保护作用--系统正常工作时,阀门关闭。只有负载超过规定的极限(系统压力超过调定压力)时开启溢流,进行过载保护,使系统压力不再增加(通常使溢流阀的调定压力比系统最高工作压力高10%~20%)。5-变量泵2-溢流阀4液压缸3.做卸荷阀用--利用溢流阀远程控制口的卸荷
4、作用溢流阀远程控制口通过换向阀直接与油箱相通,溢流阀进油口的压力近似等于零。4.做背压阀用---溢流阀装在执行元件的回油路上起背压作用,溢流阀装在执行元件的回油路上,溢流阀出油口并且与油箱相通。(二)减压阀减压阀:出口压力(二次压力)〈进口压力(一次压力)的一种压力控制阀。作用:使用一个油源同时提供两个或几个不同压力的输出。分类:根据减压阀所控制的压力不同,它可分为定值减压阀、定差减压阀和定比减压阀。应用:减压阀在各种液压设备的夹紧系统、润滑系统和控制系统中应用较多。1.定压输出减压阀定压输出减压阀有直动型和先导型两
5、种结构形式。特点:出口压力控制阀芯动作,有单独泄油口职能符号:★先导式减压阀和先导式溢流阀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如下几点不同之处:①减压阀保持出口压力基本不变,而溢流阀保持进口处压力基本不变。②在不工作时,减压阀进、出油口互通,而溢流阀进出油口不通。③减压阀泄油口单独外接油箱;而溢流阀的出油口是通油箱的,所以它的泄漏油可通过阀体上的通道和出油口相通,不必单独外接油箱。三、顺序阀1.顺序阀是用来控制液压系统中各执行元件动作的先后顺序。2.分类:1)依控制压力的不同,顺序阀又可分为内控式和外控式两种。前者用阀的进口压力控制
6、阀芯的启闭,后者用外来的控制压力油控制阀芯的启闭(即液控顺序阀)。2)顺序阀也有直动式和先导式两种,前者一般用于低压系统,后者用于中高压系统。★顺序阀与溢流阀的区别:溢流阀排出的油不作功,直接流回油箱。顺序阀排出的油通过另一液压回路,输出的油有一定的压力,作功。溢流阀的泄油通过内部通道及排油口直接流回油箱。顺序阀除压力很低时内泄,而多数情况外泄。溢流阀和减压阀的阀芯,要不断浮动以保证进油口压力(指溢流阀)和出油口压力(指减压阀)基本恒定。而顺序阀的阀芯部需要随时浮动,只有开或关两个位置。希望通过顺序阀的液流在阀中形成
7、的压力损失越小越好。而溢流阀和减压阀阀口上的压降都很大。应用场合: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执行元件按一定的顺序工作。作背压阀用。单向顺序阀可作为平衡阀用。液控顺序阀可作卸荷阀用。4、溢流阀、顺序阀、减压阀的比较四、压力继电器压力继电器是一种将油液的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电液控制元件,当油液压力达到压力继电器的调定压力时,即发出电信号,以控制电磁铁、电磁离合器、继电器等元件动作,使油路卸压、换向、执行元件实现顺序动作,或关闭电动机,使系统停止工作,起安全保护作用等。应用场合:用于安全保护。控制执行元件的顺序动作。用于泵的启闭
8、。用于泵的卸荷。注意:压力继电器必须放在压力有明显变化的地方才能输出电信号。若将压力继电器放在回油路上,由于回油路直接接回油箱,压力也没有变化,所以压力继电器也不会工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