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12356
大小:6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2-28
《氨气MSDS.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氨(氨气) 1. 10氨(氨气)1.10.1基本信息库中文名称:氨。英文名称:Ammonia。别名:氨气。CASNo.:664-41-7。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有害成分:纯品。危规号:23003。包装标志:有毒气体。包装方法:钢质气瓶。1.10.2理化性质库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熔点(℃):-77.7。沸点(℃):-33.5。相对密度(水=1):0.82(-79℃)。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6。蒸气压(kPa):506.62(4.7℃)。燃
2、烧热(kJ/mol):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稳定性:正常情况下稳定,450~500℃时分解为氢和氮。禁配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避免接触的条件:聚合危害:不发生。分解产物:氧化氮、氨。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其他物理特性:1.10.3应急处置库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
3、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
4、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有害燃烧产物:氧化氮、氨。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1.1
5、0.4管理信息库操作的管理: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储存的管理: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
6、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的管理: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
7、、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废弃的管理:先用水稀释,再加盐酸中和,然后放入废水系统。1.10.5毒理学资料库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7650mg/m3,2h(大鼠吸入);6930mg/m3,10min(小鼠吸入)。急性毒性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对黏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8、和心脏停搏。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min;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浓度过高时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引起痉挛。大鼠、豚鼠、兔和猫吸入氨浓度350mg/m3,作用4h可引起轻度刺激作用;在3.5~5.0g/m3的浓度作用1.5~4h,对生命有危害或引起肺炎;7.0g/m3左右浓度接触半小时可引起死亡;浓度达14~21g/m3则迅速引起死亡。亚急性和慢性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