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案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教案1.doc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案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教案1.doc

ID:49048142

大小:9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8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案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教案1.doc_第1页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案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教案1.doc_第2页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案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教案1.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案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_教案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5)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2.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

2、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一)自学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并结合“海拔高度示意图”自学课本内容,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等高线;②绝对高度;③相对高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3/3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3、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米,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4.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目标检测1.甲地的海拔是()。A.1000米B.2000米C.3000米D.4000米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A.1000米B.

4、2000米C.3000米D.4000米(三)等高线1.什么是等高线?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3.(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绘制等高线。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的教学准备,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2.动手练习,调动学生参与性。(四)估算某个点的高程在等高线的地形图上,估算两点的高程。培养目测和估算的能力。(五)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课件展示五种基本形态的地形及等高线:①山顶:等高线值从中心向四周减小。②山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③山谷:两侧是

5、高山的中间洼地或低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培养观察能力。用图片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3/3④鞍部:两山低平处,呈马鞍状。⑤陡崖:非常陡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六)分层设色地形图阅读课本材料和图片,并完成活动。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知道五种基本地形。培养学习能力。用图片展示地形的不同形态。(七)自制山体模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个山体模型,那就用我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分小组合作完成吧。①要做出两个山顶,一高一矮。②要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各个部位。③等高距选用3本地理书的厚度较合适。④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并标好海拔。最外圈标100,往里一

6、圈标200,以此类推。⑤画好等高线地形图后,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标在图上。⑥最后,各小组把成员名字签在这张图纸上。培养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总结知识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缓,缓坡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目标检测(1)甲山在乙山的方向;(2)此图的等高距为米;(3)此图比例尺用文字式表示是。(4)甲乙图上距离是2cm,则甲乙的实际距离是米。(5)C处的地形是(),E处的地形是()。A.山顶B.陡崖C.山谷D.山脊E.鞍部(6)甲山的海拔高度可能为()。A.260米B.350米C.430米D.570米

7、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