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47961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7
《“课堂诊断”报告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通市通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报告书学校:庆丰小学学科:语文报告人:邱永康研究周期:2011年9月20日——2011年12月30日项目语文教学,别丢失了“语文”元素检查意见问题呈现案例1:一位老师教学《孔子游春》一课,在梳理文章大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技巧角度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中总结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作技巧,并鼓励学生尝试写作,阅读教学变成枯燥的写作技能分析课。案例2:一位老师教学《诺贝尔》一课,围绕诺贝尔提出若干问题:为什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颁奖典礼?为什么在12月10下午4点半颁奖?诺贝尔一生有哪些成就?为什么诺贝尔想
2、要发明炸药?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为什么诺贝尔毫不气馁……40分钟的教学,教师共提出了几十个问题,一问一答充斥着教学,表面气氛活跃,实际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繁琐肤浅的分析上。原因剖析语文姓“语”,这本是理所当然的认识,教师应以课文为例子,关注构成语文最本质的元素,引导学生在语文大观园中体悟语言秘妙、习得言语智慧。但在实际操作中,缤纷的语文园却让我们不知舍取,原本简单的事变得纷繁、复杂。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或侧重知识技法,或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却独独丢失了语文本身核心的价值——语文元素。究其原因,窃以为,是教师语文课程意识的淡化和文本解读偏差,从而导致进入了
3、误区。解决策略1、阅读文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了解作者“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每篇文章,每句话,甚至每个词都倾注着作者无限的感情和智慧,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心灵深处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作为文本阅读的先行者,教师唯有“潜心会文”咬文嚼字,方能体会到作者的一片苦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方能真正走进作者心灵。2、找寻课文的核心价值,发现文本独特的“一个点”。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从结构、语言、章法、句法、主题等方面都会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一节课是
4、个常量,课文涉及的诸多信息不能都教,其侧重点应放在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3、关注文本,体味不同的表达方式。好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基于文本体式的教学。叙事性文体、说明性文体、诗歌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紧紧抓住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展开教学,用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用散文的方式去阅读散文,用童话的方式去阅读童话……学生便比较容易领悟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奥秘,有纲举目张之效。行动记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立足本校,着重对语文课堂进行了深度观察,着重对语文课应该教什
5、么进行了深入反思。并立足本班,对自己的语文课堂进行探索。从观察与行动的结果来分析:多数老师在备课时依托手头现成的备课教案,照本宣科,平平常常教语文,缺少深度思考与解读,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但很难发现录真正理解文本的要义,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反观自己的课堂,根据事先设计的策略,我特别关注根据不同文体在解读文本时的角度,努力去发掘每一篇课文中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获得智慧的同时,感受语文的魅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诺贝尔》一课,第8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作者寥寥数语,便描绘出诺贝尔与死神共舞的情
6、景,值得学生细细体悟。这段话一连用了两处“盯”:“紧盯”、“仍然盯着”,那是怎样的“盯”啊?换成“看”、“瞧”行吗?既然“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为什么“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这看似矛盾的细节,正真实展现了诺贝尔在生死关头的紧张、执着、激动、盼望的复杂心理,只有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这种语言文字表述的不同,学生对诺贝尔热爱科学、舍生忘死的执着精神才有准确、细腻、深入地体验。效果评价真正关注语文课堂后,真正认识到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后,则能够用心去研读文本,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出发,从课文的题材、体裁出发,多维度去解读文本。特别是遇到有些课文知识点很多、需理解的内容很多时,
7、能够学会取舍,把握重点,努力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定会得到提高。总结提炼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如何真正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上出具有浓浓语文味儿的课,关键在于教师要能够沉浸文本,捕捉信息,感悟语文魅力。1、沉入词句,关注细节,品味语言艺术。2、把握文章结构,揣摩表达规律,品味精妙构思。要能够多角度解读文本。1、从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形象、想进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