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doc

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doc

ID:48995987

大小:22.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2-26

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的区分虽然重要,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却经常遇到困难,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初步的标准,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探讨。1.品德不良行为求取实际利益品德不良行为有明显的利益动机,这类行为不仅一般地违背公共行为标准,而且存在利己目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偷窃固然也违背公共行为标准,但偷窃者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动机,他偷来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当作商品交换,可以说是无目的、无动机的。同是偷窃行为,品德不良的偷窃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出于这一目的,只要可能,偷窃者总是会偷最值钱的东西。对比来看,有心理疾患的偷窃癖却并不在意偷到的东西如何值钱。他所追求的只是心理满

2、足,在偷窃行为过程中有释放感和满足感。此外,有一类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行为对别人根本无害,受到伤害的倒是行为者本人,如一个具有洁癖强迫症倾向的学生,不断地洗涤,既浪费了时间、洗坏了皮肤,洗涤短暂的满足还导致了更强的焦虑。2.心理问题行为具有强迫性一种行为,几个同学聚会,玩得高兴了,到了午夜也不睡觉,在宿舍里大呼小叫,吵得满楼道其他宿舍的学生都无法入睡,这是缺少公德的行为。另一种行为,某些人每天夜里不出来在楼道走几圈,就无法回到床上入睡,这个人的古怪行为很难自控,是由“偏执、强迫”特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通常,偷窃是品德不良行为,出于获利的目的,偷窃者自己只要愿意,

3、就可以不去偷窃。偷窃癖患者则相反,他知道不应该去偷,但却无法控制内心想偷的顽固的冲动。这种偷窃冲动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即带来满足。偷完之后会后悔,却又重复去做。心理问题行为正如上面事例所示,具有强迫性,难以自控。3.价值判断的差异品德不良行为有时来自是非不分,价值系统紊乱,与所在社会的规范要求相悖,行为人不认为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心理伤害(如唾骂、叫诨号、伤害感情)和涉及公平、公正的行为(如拒绝分享、偷窃、弄坏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他认为做这些事对他来说并不耻辱,反而十分荣耀。一个纯粹的心理障碍者的问题行为则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

4、心理机能的降低。一个抑郁症患者,心理机能受到损伤,导致社会适应差,生活无兴趣,工作出差错,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但他在品德判断方面与常人并无不同,他没有丧失是非观念、道德观,不会去故意伤害他人。4.心理问题有时有生理原因心理健康问题有时有生理原因。例如,有研究证明,大脑中的五羟色胺浓度偏低,人就容易产生冲动,冲动时产生的某种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每次冲动时就会产生同样的行为,偷窃癖的偷窃行为就是如此形成的。品德问题则不涉及生理因素。品德以国家、社会、文化为本位,我们是根据一个社会的共享规范来判定品德不良行为的。如何正确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现实中更为复杂难

5、辨,本文涉及的多种问题也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论者参与这些问题的研究,以便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