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doc

《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doc

ID:48982478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doc_第1页
《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doc_第2页
《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草船借箭》案例与反思 一、曹操为何不放“火箭” 背景描述: 这节语文课,学习的是《草船借箭》,这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历史故事,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造箭为难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巧借大雾锁江之时,草船借箭成功,令周瑜自叹不如。为了教好这篇课文,我早早地做了准备。除了认真预设好教学流程之外,还从家中找出了原著,细细地研究了一番,以便能在需要时从容应对学生的当堂“考问”。之后,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 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师生重点探究了“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箭?”这一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特点的

2、问题。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质疑所碰撞出的火花也越来越精彩。可是,就在结课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从教室中间传了出来:“老师,我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里面提到有好几次交战,都有在箭头上裹东西,点燃后射出的战法。当时的船都是木制的,曹操那么聪明,他怎么会没有想到用火箭来击退敌人呢?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计划不就彻底完了吗?”不说不要紧,一说就如同水珠儿溅进了滚烫的油锅里──炸了!附和的同学还不少:“我早在这么想了:不是说曹操是一个军事家、兵法家吗?他打仗很在行的,怎么会没有想到

3、这一点呢?”几个学生不停地嘀咕着:“诸葛亮怕是刚巧碰着曹操糊涂的时候了。我要是曹操,保管让他有来无回……”还有一个孩子跟着起哄:“曹操‘只’能变糊涂了,要不然,诸葛亮不是被曹操烧死,就是被周瑜处死。他死了,这罗贯中还怎么把《三国演义》“编”下去呀?”哈哈哈…… 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 “曹操为何不用火箭呢?”是他一时犯糊涂?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真的是罗贯中有失误?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任由孩子自由发表,课堂必然会沦为说笑的“游乐场”。于是,我拍了两下手,说: “同学

4、们,你们的问题问得好!你们能学会思考,发现问题,大胆地对课文提出疑问。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我一边用表扬稳住学生,一边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不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回到课本里,再细细地读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用火箭的战术,还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完美,或者另有原因?”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一段时间的静思默想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又一只,第三只……接下来,精彩的一幕产生了:课堂实录: 生:课文中说,诸葛亮的船队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开始擂鼓呐喊的。这个时候,是人睡得最熟的时候,曹操被吵醒,匆忙之

5、间就没有想到要用火箭! 生:我觉得曹操不用火箭是有原因的。因为江面非常宽,用火箭的话,箭头上就要裹上一层有油的布条,箭的重量就增大,它的射程就会缩短,就射不到对方船上了。 生:我赞成××的说法,我还有补充。 师:请大家听他的补充。 生:课文中说曹操调来6000个弓弩手来射,我知道“弓弩手”是专射箭的,他们的臂力很大,射程比一般的箭手要远得多,这就说明当时弓驽手站的地方离诸葛亮的船队较远。再说,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草船,当然不会采用火箭啦! 师:利用自己的课外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分析得又是头头是道,好!请继续。

6、 生:是呀!诸葛亮特别选了大雾天去“借箭”,目的就是让曹操看不清虚实,以为是大部队来进攻了。这样的情况下,曹操要是选择用火箭,就会暴露自己,使自己的兵成为活靶子。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曹操才不干呢! 生:我觉得当时正处东汉末年,科学技术不发达,石油、煤油之类的东西是金贵的,是很不容易采集的。再说,曹操下江南攻打蜀、吴两国,远离自己的本土,他贮备的这些易燃材料就更加不多。在这种根本就不知道诸葛亮偷袭真相的情况下,他肯定不会选择用火箭,那不是浪费资源吗?再说当时情况紧急,哪还会有时间备好燃油,再让战士们一个一个地蘸箭头

7、,然后射箭呀! 师:你的见解独到,带给我们别样的思路。 师:(继续引导)是呀,这一些曹操想到了,你们说还有谁也想到了? 生:诸葛亮肯定也算到了,而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想他一定是考虑到曹操不用火箭才实行了此计策,使得草船借箭取得成功。 一切又回归主题,圆满结束本课时教学。 教学反思: 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学生提出“为何不用火箭?”后,尽管导致了课堂的一时混乱,也使我手足无措,可是这恰恰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地思维,呈现他原生态的学习过程,这是值得珍视

8、的学习体验。此时,如果我们随意地责以“你捣什么乱?”、“这个问题和课文无关,没有什么价值!”的话,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欲、好奇心严重受挫;或如有的老师建议:立刻请他坐下,喝住争论的学生,只当什么没发生过一样,依然顺着原有的思路行进。可这样做虽比前者高明了些,但是这个问题决不会因此而消逝,因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效率几乎为“0”。所以,我没有呵斥,也没有回避,而是采用了“缓兵之计”:一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